太極拳的練習就是一定要抓住它的要點練習才能有好的效果,這樣的做法可以達到相對于普通的練習方法要好的多,在效率上就提高了很多,所以說練習太極拳還是要講究一定的方法才行,這是練習的前提。
我們在學習太極拳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困難的地方,這是難免的情況,需要自己去體會領悟。
太極拳練習要領:
如何練習用意不用力
太極拳是應用太極原理于技擊的拳藝,太極拳架是為使身體熟練應用太極原理而編造的練習,所以練拳要明白練習的目的。太極拳大的特點是「用意不用力」,不用力怎樣打人呢?是借力打人,借力的來源有二,借他人之力及借自身的地心吸力,即利用體重在地面的反彈力,我們日常的習慣,唯恐站不穩,不自覺的往下壓,沒有利用體重反彈的習慣。要改變這習慣,頭頂要有領起之「意」,不用力,身體放松,才能引導反彈的體重上升,再下沉,又反彈上升,又下沉,又上升.....,連續不斷,這才是「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二者是一體的,是利用體重反彈的練習。
「用意不用力」難之處是「松」,「松」是張開,不是「弛」,是「中正安舒」。「中正」是中心與四周的關系,「動而不動」是為「中正」,所謂「動而不動」是每動則外圍之動都對稱平衡,使中心平穩有如不動,所以要求「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其實「動之則分,靜之則合」是陰陽關系,是動態的對稱平衡開合,由點到線、面、體的開合是為「八門」;開則螺旋開張,合則螺旋收縮,是為「五步」,能把握「八門五步」,就能利用升、沉的體重以開合收人發人。「八門五步」是陰陽之勢的應用,就是太極原理的應用。如果把「中正」當成靜態,而實際上靜態之中不是中,靜態之正不是正,不「中正」,則難「安舒」,不「中正安舒」,則不能「松空圓活」,不「松」則借不到體重反彈,就不能「用意不用力」,更不要談「八門五步」了,所以學太極拳都由「中正」開始。但一般學習太極拳的,大都不明太極思維,把原則僵化了(以為「中正」是靜態的中、靜態的正便是僵化),一般學習「中正安舒」而未能過關,所以只能不斷練習拳架,冀求有能「松」的一日,這是吃力不討好的。多研究太極思維,練習時不斷評核所練習的能否結合太極原則,不斷改進,才會有進步,如果練習不能與太極原理會通,是為練習而練習,目標不清,功效有限。
在我們自身練習中如果感覺不到了重量的反彈,那么原因就是沒有松。
用力是日常習慣,要在不放棄這日常習慣之外,再建立一種不用力的習慣,并要聽意識指揮:日常生活用力;技擊時不用力,這是很難很難的訓練,就算方法正確,也要很長時間的練習,何況方法不一定正確,(何謂正確方法?練習無定法,凡合乎太極原理的方法都是正確的)。有說:「太極拳是教不會的,只能學會」,因為要點是「悟」,所教的方法是死的,要能通過方法而領悟太極原則的應用,才學得會,所以有承傳也不一定出人才,過去百多年,在幾個太極拳發源地,每日用功,長時間習拳的成千上萬,但有功夫的代不數人。太極拳之所以慢慢變質,變成流行的健身太極操,不是沒有原因的。
打太極拳應該多快、多慢
太極拳架是一種練習,目的是將日常用筋肉收縮的發力習慣丟棄,代之以用意不用力、利用體重能量的習慣,所以打太極拳要做到「快而不亂、慢而不斷」。
太極拳架的編排,每一式都是其根在腳,發于腿,主宰于腰,通過肩、肘、腕而形于手指,身體重量一沉一飄,都要經循上述的身體路線,如果打拳雖快而身體沉、飄循行路線條理不亂,不搶先、不落后,打得再快也不算太快,是為「快而不亂」。另一方面,太極拳的全身每一動,都是意氣催動身體,由腳、而膝、而胯、而肩、而肘、而腕、而指,每一節都一方面要時刻保持本身的重量不丟,另一方面又受心意指揮而活動,一節貫串一節,稍有其中一節重量不能保持〔用力提起了〕,便是斷,一有斷續處,身便散亂,體重能量不能利用,不能得機得勢,所以要「慢而不斷」。
在太極拳中要遵循它的快而不亂、慢而不斷的原則,達到這樣是比較容易的。
如何才能中正安舒
太極拳的基本是「陰陽相濟」,要「陰陽相濟」,先要「中正安舒」、「用意不用力」,而「中正安舒」、「用意不用力」又是互為一體的。學習太極拳架子,先從「中正安舒」入手,中正而又安舒,就非「用意不用力」不可,但是我們日常生活的所有動作,都是用力的,已成了習慣,所以我們的動作,無論意識上是用力或意識上是不用力,都會用力,或者是把肢體放軟,以為是不用力,但這連「意」也沒有了,變成了「丟」,也是不對的。擺脫不了用力的習慣,連站也站不對,更不要說動態的中正。如果以為虛領頂勁是把頭往上撐,這是用力,以為氣沉丹田是往下蹲,也是用力,都不對。先求不用力而中正,「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是中正的原因,也是中正的結果,求「中」要在「上、下、前、后、左、右四周」求,有「四周」自然有「中」,「四周」的動既對稱又均勻,要有一個「中」,每動時「四周」都對稱又均勻,「中」自然穩定,不注意「四周」的「中」,不是「中」。問題是用力的動,是不會對稱均勻的,不對稱均勻的動,便失「中」,這一定要注意。
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學習過程是一個日漸增加的過程,而明白自然的道理則是一個精煉的過程,是一個日漸減少的過程,太極思維是根據大自然基本原則(道)而建立的,是為道的,太極拳是太極思維的應用,學習太極拳,不在學會什么,而在怎樣放棄不用力,是日損,不是日益。能用意不用力,自然而然的便守中,自然而然的便陰陽相濟,用之不用費心機,想也不用想,自然反應便是陰陽相濟,輕輕松松的把人放出,無為而無所不為,這是老子的「為無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