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之一,想要真正的掌握其中的奧秘是個漫長的學習過程,對于初學者來說練習太極拳就是練習基礎,把自身的基礎打好了,才能叫做的真正的學習太極拳。可見基礎的重要性。
對于太極拳中的身和手是經常用到的,它們也有很多的關系特點。
以身帶手對于初學,走架的時候,意識想平均地分布到身體所有部位,沒有必要也做不到.自然是厚此薄彼。以身帶手是薄手厚腰腹。每一動先想到腰腹,先安排好腰腹.腰腹優先,手在腰腹的帶動下相對被動運行。以身帶手走架感覺是:身軀的伸縮感運動感明顯、肌肉纏繞感明顯、得力感明顯,沉重、整。它的優點是:對抗時,特別是兩力相持不下時,中節能堅固不軟。特別適合推、摔。把站樁作為基本功來練時,手沒有動沒有任何動作,這個階段的站樁練習應該屬以身帶手練習。
學習太極拳之初,當然是不能也無法做出以身帶手或以手帶身的選擇.只能做也好做以身帶手,意識較多地花在腰腹身軀上。意識花在腰腹身軀上有講究,要注意兩點。一是不要誤解“其根在腳.發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這句話。常見對這句話的多大誤解是,把腳、腿、腰、手的運動分出先后,妄圖把勁力“節節上送”。這句話主要是指導對抗時的發力,不是主要指導走架的。二是不要誤解“氣為旗,腰為纛”“氣如車輪,腰如車軸”之句。“旗”迎風而動.“車輪”滾滾不息,“旗…’車輪”都有靈動顯動之意。“纛”古代軍中大旗,安營扎寨穩定軍心,是不能隨便動不能倒的。古時的“車軸”是不轉動的。”纛…。車軸”都有隱動不動之意。太極拳走架,該靈動顯動的是四肢.該隱動不動內動不令人知的是腰。“腰如車軸,非兩手亂動,身體亂挪”。腰要穩住動度要小要有主宰,要“靜”得下來。學拳之初就要求不動腰,會變成木偶會練成硬腰,顯然是錯誤的。如果“轉腰“兩字不離口,變味成為“腰如車輪”“以腰為輪“,有違拳論,顯然也是錯誤的。要減少這種錯誤有個簡單的方法,在教學中不講”轉腰”,講“轉身”.講”左轉、右轉”即可。.
我們知道,太極拳的高境界就是不同尋常的境界,到了一定的階段便是打拳不是用自己的手而是再用身體。
以手帶身:
學拳有相當一段時日后.自足、膝、腰、肩,手能節節貫串了,走架時,可以根據不同的拳式,或著意腕或著意掌或著意指,意想這些部位與對方的梢節相貼觸,貼緊點實,在伸縮開。合過程中,令對手梢節隨我之梢節的伸縮開合而伸縮。或存想空中有一懸物,觸之即會隨手而走,懸物較輕但仍不失有重量,用腕、掌去推開它、拉過來。或著意手臂受到空氣的阻力、受到水的阻力,手克服阻力為身體開路。作與對方梢節貼觸的存想,或與有點重量的懸物貼觸的存想.或克服空氣、水的阻力的存想,其用意不能過強。畢竟,“梢節…。懸物”并不真實存在,空氣的阻力太小.人也未真的在水中。隨著練習的深入慢慢地淡化“梢節…懸物…。空氣、水的阻力”.把 ”梢節…。懸物”“空氣、水的阻力”淡化成模糊的似有似無的不知名不知形的“東西”,讓手如“風吹楊柳”在“似松非松將展未展”狀態下運動。這樣走架其感覺是:手上有“東西”的感覺明顯,肩、肘關節松的感覺明顯,梢節沉重感覺明顯.輕、靈、活潑。它的優點是:對抗時,能比較容易封堵住對方來力,使成為“箭頭不硬箭桿硬“有力使不出。特別適合散手。
走架的時候把意識多用在梢節是一個方面,推手練出梢節功夫是另一更重要的方面。雙推手劃圈,彼此把兩手腕分別貼觸在對方的腕、肘部。為了把勁力送到梢節,彼此都刻意腕腕相搭點的勁力變化,不要理會腕、肘相搭點的勁力情況,此點虛有形觸而已。雖然.劃圈中刺激對方肘部很容易討巧.但不要去為之。只用腕腕相搭這一個點進行走化,又這個點在梢節,勢必增加走化難度和迫使勁力送到梢節。散推時,雙方配合,都用梢節粘貼走化。人體腰腿部、胸背部、大臂等粗壯部位伸縮運動時產生的力量,要在細弱的前臂乃至掌腕間表現出來作用到對方身上,如果平時的練習.梢節得不到重視和刺激,縱有天大的神力也無用,因為自己的梢節就首先受不了.力傳導不出去。梢節不過關,好似箭頭不硬箭桿硬,非但有力傳不出.還易遭自損。根節、中節有勁,梢節不一定有勁。反之,梢節有勁,能勁力貫注,則中節、根節必然有勁。梢節有力者,則是身備長長的”長槍”,梢節無力者,充其量是身備短短的“匕首”而已
著意以手帶身走架時,臂、腕、掌要主動運動,似要脫離身軀對它的束縛,肘、肩屈伸無滯,慢慢體驗出“點緊頭沉”的味道。
以身帶手與以手帶身:
為了教學方便.比如.我們在做吳式摟膝拗步時,向前推,如果身先動,前推之手呆滯,手的作用就沒有了,此時老師會說:“以手帶身,手先走,帶動身體跟上。“在做吳式倒卷肱時,向后退,如果手先動,身體沒有跟上,腰滯后.上下脫節,拳變成了操,此時老師會說:”以身帶手,身體先走,帶動手過來。”以身帶手大的負面作用是,身體發硬,四肢呆滯。以手帶身大的負面作用則是,上下脫節,拳變成了操。為了讓雙手變得松活一些,整趟拳以以手帶身為主。為了勁變得整一些,整趟拳以以身帶手為主。當覺得有些硬,就以手帶身.當覺得有些散亂.就以身帶手。軀體運動幅度大一點的動作,以身帶手用意就會多一些。手運動幅度大一點的動作.以手帶身用意就會多一些。就完成一個式子,其開始、中間、定勢三個階段.也可根據腰、手運動幅度的不同以身帶手與以手帶身交替運用。
過分偏重以身帶手,可能出現的不良狀況是,身勁很好手勁很差.“渾身是勁雄赳赳”,但卻是箭頭不硬箭桿硬,有力不能順暢到達對方。過分偏重以手帶身.頭重腳輕,身法散亂,容易把自己打倒。只知以身帶手不知以手帶身.手感不會好,會影響散手發揮。太極拳功夫終是不以推手論英雄,是以散手見高低。如果手感不好,是很難打贏散手的.畢竟.搏擊時是手為先導,軀體在后作為支撐,中鋒陷陣短兵相接的主要是手。為了練出手感,吳式太極拳前輩吳圖南老師有一個很形象的講法.主要意思是:練拳的第一階段,”松”像風吹柳樹枝條搖擺
而根不拔;練拳的第二階段,“松”像風吹楊樹,枝葉作響而根不動;練拳的第三階段,”松”像風吹松樹.穿過松樹的針葉而過枝不搖。第一階段的“枝條搖擺”,第三階段的“枝不搖”,一者”枝條搖擺”,另者則是“枝不搖”,二者相差甚遠。“枝條搖擺”是腰的動度大且相對外顯,“枝不搖”是腰的動度小且手相對動得主動。
以身帶手和以手帶身之說,在古典太極拳論里是沒有的。古典太極拳論里有的只是“完整一氣…‘一動俱動”,顯然這是對高手講的,是太極拳追求的目標。一動俱動是有個過程的。先以身帶手,次以手帶身,再執兩端兼而有之,后會達到一動俱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