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練的再怎樣的高深,也是自身的身體的運動,所以說想要達到高深的狀態,就必須明白身體的運動規律特點。對于初學者來說,掌握這點是必要的。我們在練習太極拳的過程需要的是體會。
很多人在練習太極拳的過程中都是直接的去練太極拳的重點,而忽略掉其中的基礎點,這是不可取的。
“重量”,指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或表示物質質量,這是人體生物力學或者人體動力學所使用的概念,“力量”,則是指力氣、能力等等,這些詞匯卻不是上述學科所使用的術語。現在王壯弘先生說出“用重量不用力量”這句話,在“重量”與“力量”的概念分類上做了一番區別,這種概念取舍上的變化,表明了當前一部分中國武術研究者,在使武學向自然科學本來面目回歸的思考中,對非理性思維形式長期在傳統武術領域“一枝獨秀”的反思與修正。這對我們更全面地認識中國武學,無疑是件好事。
“用重量不用力量”這句話,進一步具體解析了武術中的一些動作。
在太極拳中的用意不用力之說,已經成為了很多太極拳者的共識。
但也有人反對:不用力怎能運動呢?王壯弘先生回答得好:“用重量不用力量”。我欣賞王先生這一針見血的精辟論斷。“用重量不用力量”,是對“用意不用力”的具體實施和正確發揮。但也有人懷疑,重量是垂直力,怎么可能引動行拳呢?釋了人在行拳中,“要避免任何主觀用力的干擾,盡可能純粹地發揮自身重量加虛實分明的綜合作用,使動作像水那樣自然流出來”,作者的理解與實踐,希望能對讀者有所啟示。
當然,在運動生物力學或人體動力學層面,人體運動中的力不只是人體重力,還包括支撐反作用力、摩擦力、流體阻力、人體內力等等;要研究的也不僅僅是如何有效地應用重力效應,以取得佳的成績,還要研究人體在運動時各種作用于人體的力之間的關系,協調好這些關系,從而取得佳效果。編者以為,在當前的研究中,對“人體重力”情有獨鐘是可以的,甚至是領先的,但若就此“只見一點,不及其余”起來,恐有誤導讀者之虞。武林界跟風行船的事情常有,多此一嘴,但愿是杞人憂天.
沒錯,重量是重力的量化,重力是物體被地心吸引所產生的指向地心的垂直力。物體之所以垂直下降,是因為沒有遇到可改變其運動方向的力,如無風天的落雨。但當雨水下落到地,水的重量與地面的阻力相結合,就會使水向阻力較小的低處流去。水在流道如河道中遇到不平之處,或翻起浪花,或形成漩渦,隨遇而變,形象萬千。就像水底下高低不平加上水的重量共同引動著水流變化一樣,人兩腳間的虛實變化加上身體重量同樣能成為肢體運動的主要引動力,腳下的虛實對人和地形的阻疏對水~樣,都能使重量這單一方向的垂直力變化出豐富多彩的運動現象來。
我們知道,從物理的角度去說,人體自身的受著的是兩個力,都來自有大地。
地面對身體重量的反作用力(支撐力),表現為吊繩和固定吊繩的支架對人體的上拉力。如果站在人體自身的角度來說,就可理解為體重分解出一個向下的沉力和一個向上的提力。向下的沉力使人有踏實、落實感,因此叫實:向上的提力使人有虛松和虛靈感,因此叫虛。第二,人能通過從心氣到肌體無處不有的提(虛)沉(實)變化,在一定范圍內憑借(強化)一力抵抗(弱化)另一力,從而在兩力之間隨意調控肢體運動。第三,心身的虛實變化與原運動機勢的關系可順可逆,可以是隨機而乘機,順勢而借勢,在順隨中發揮推波助瀾的主動性,這樣消耗的體能少,做出的功量大,既娛樂又健身:也可以違機逆勢,起阻止運動的作用,但耗能大,功效為負數。這三點道理同樣適用于利用身體重量和虛實分明引動的太極拳運動。就像蕩秋千能在兩個高點之間通過虛實分明的變化借助人體的下沉力和上提力形成下弧線的悠蕩運動,同樣也能通過以兩腳為根的全身虛實變化,借助人體的下沉力和上提力,運化出豐富多彩的拳術動作來。
流水和蕩秋千是人們習以為常的事情,用自身重量引動拳勢的說法卻使不少人感到新鮮和難以理解。所以先賢宋書銘在行拳《心會論》中明確指出:“地心為第三之主宰”,提醒我們后來的練拳者,要重視地心對自己身體的吸引力,并用由此而產生的身體重量“主宰”(引動)行拳。自身重量人人都有,經濟、方便,但要用以引動行拳,卻是許多人做不到,大部分人做不好,原因是缺乏虛實分明的基本功夫。
虛實分明是太極拳運動的技術核心,涉及到意氣神勁和肢體的各個部位,而且在不停地交替變化,絕不僅僅是重心偏于一腳那么簡單。虛實分明是一項綜合性技術,技術基礎是“松沉”二宇。
正像一些太極拳家在他們的著作中所言:松“是太極拳的靈魂”、“是一切技術行為的出發點”。意氣開時呼氣,從體內往體外松,從根節往梢節松,從上體往腳下松,如水滲沙,以沉為主。意氣合時吸氣,從體外往體內松,從梢節住根節松,從腳下往丹田腰背松,如汽蒸騰,以輕為主。
關于松與沉的關系,南京的李應吳先生在他的武學文章中說:“太極拳的松,就是要求你去體會你自己承擔自己體重的負重感覺,這種感覺首先是對習慣思維的完全悖逆,所以首先是意識的體驗。只有獲得了這樣的體驗,你才能感覺到自己的身體或某一部分作為物質的沉重感,這樣才可能打通周身關節,做到周身一家。”
意識體驗是第一位的,正是有了這樣的意識體驗,才可能進一步體會虛實,變換虛實,做到虛實分明。
“放松”一詞中的“放”字,主要是放下的意思,往下一放所產生的松就是沉。從上往下放,是消除肌肉、關節對肢體多余的支撐力或牽拉力,使肢體依靠自身重量自然下墜,而絕不能有絲毫的下壓力。從上往下放,既是松的方法,也是沉的方法。
太極拳中的“沉”字,一是作動詞用,與“降”意相同,與浮、提、升相反,如水中之泥沙漸漸下沉,沙中之水層層下洇,是意氣順應地心引力向下運行的過程。二是作形容詞用,與重相同,與輕相反,如“偏沉則隨,雙重則滯”中的“沉”。
沉是順應地心引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但沉后必提;提是順應地面的反作用力,有提才能再沉。沉與提之間的相互轉換,要趁著意氣開合的轉換時機而隨機轉換,沉或提的運行過程要順著意氣開或合的運行之勢而借勢運行。無論沉提,都不能與原有運動機勢相違拗,都應隨機順勢,貫徹不丟不頂、沾粘連隨的行拳原則。隨機順勢,在身體內部和兩腳之間一沉(實)一提(虛),圓轉往復,形成鼓蕩,虛實分明就能實現,自身的體重就能釋放出引動行拳的勢能,使拳勢走出行云流水般的藝術效果來。行拳如釀酒,身體重量是原料,虛實分明是酒藥(催化劑),拳韻就是釀造出來的酒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