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力對于整個太極拳的套路來說是很重要的,比如說在實戰的技擊中,力就很經常運用到,力的正確運用關系到太極拳的功力的高低。如果能夠正確的運用力,可想而知,自身會有一個很大的提高。
太極拳的練習是比較傾向于基礎的練習,只有良好的基礎才能更好的發展下去。
螺旋式的弧形動作,包含剛柔兩種力量
太極拳每一動作的開合虛實,起落旋轉,都是由一個圓圈構成的,所以陳鑫說“妙手一著一太極”,指的就是練太極拳一有動作,就打一個圓圈,像太極圖的圓圈那樣;同時也指出,在這一個圓圈中應該包含有陰和陽兩種力量在旋轉變化,像太極圖圓圈中的陰陽對立面那樣。因此,在太極拳螺旋式運勁中,在不斷旋轉中有柔有剛,有虛有實,剛柔相濟,虛實滲透,這才是太極拳的“妙手”。“妙手”是一著一太極,動作即圈,圈中有柔有剛,有虛有實,有輕有沉。凡是偏柔或偏剛的都不能稱作太極拳的“妙手”,因為它們都偏于一面,“是從不同的兩極發生的東西”,沒有起到陰陽的相反相成,互用并存的作用。這個圓圈運動,有全圈、半圈、順圈、逆圈、直圈和橫圈,在整個拳套內錯綜地交織著。動作的前進、后退,上起、下落,左旋和右轉,都要帶有走弧形、劃圓圈的形象。陳鑫說:“所畫之圈有正斜,無非一圈一太極”,“手足運動,不外一圈,絕無直來直去。圈有正有斜,有順有倒,種種轉法,亦各不同,當因其勢之自然者轉之”。
初練太極拳時轉圈的幅度要大,練習日久后轉圈要逐漸收小,這是“先求開展,后求緊湊”的鍛煉步驟。圓形的動作是達到和諧與連貫的必要前提。練到純熟后,逐漸達到“得心應手”、“心身相應”的境界,就能夠一動則內外、上下、左右無有不動,一圈無有不圈(外形有手圈、肘圈、肩圈、胸圈、腹圈、膝圈、胯圈、足圈;體內有內臟作輕微旋轉的自我按摩,氣血按照經絡路線纏繞運轉,內外、上下、左右自然柔和地同時協調動作)。“精煉已極,極小亦圈”;“越小小到沒圈時,方歸太極真神妙”。這是由大圈練至小圈,由小圈練到沒圈;由開展而漸至緊湊,由有形而歸于無跡的高級技術成就。由極小的圈練到外形上看不出有圈,是只有圈的意思而沒有圈的形式,這種境界只有下苦功才能做到。例如,太極拳名家楊少侯晚年練的發勁小架子,僅有意動的運勁,外形看不見有圈,只看見發勁,就是這種高級技術的表現。轉圈不論大圈、小圈、沒圈(有圈的意思,但在外形上不容易看出來的稱作沒圈),都應該有內勁作為統帥。這種內勁是通過長期鍛煉,用意識貫注而形成的,它“似松非松”,“不剛不柔,亦剛亦柔,似剛非剛,似柔非柔”,“剛柔相濟”,極為沉重而又極為虛弱。
在太極拳使用內勁的時候,內勁的運轉,其中就會帶有螺絲旋轉的纏絲勁。
太極拳的圓形動作,可以柔化對方的力量,并且隨時可以由弧線轉化為直線加以還擊,所以陳鑫說:“胳膊令其骨轉,方能以真勁引動”,也是《打手歌》“引進落空合即出”所根據的原理。孫子兵法說:“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也”。創造太極拳的人,懂得圓的運用靈活,圓的力量大,所以求圓是太極拳的特點之一,但是它必須通過螺旋式(抽絲式)的纏絲勁來完成圓的動作,否則仍然是直勁,直勁碰到來力仍然要有頂撞,因此也就失去太極拳“化而后打”應有的作用。所以陳鑫說:“打太極拳須明纏絲勁,纏絲勁者,運中氣之法門也。不明此,即不明拳”;又說:“拳中必用纏絲者,粘連之法,全在于此;引進之法,亦在于此,不可忽也。功夫久能令人不敢進,進則打之,退亦打之”。
太極拳推手時,在接觸面上不丟不頂,通過避實就虛地微微一轉,即可發勁,即是螺旋勁的運用。太極拳推手中的擒拿法(推手中的擒拿法,現僅在陳式推手中保持。擒是抓脈、截脈、按穴、閉戶;拿是反筋背骨),在沾連粘隨的基本原則下,是以螺旋勁的運用為其特點的。
內勁發源于丹田
內勁發源于腹部(丹田)。古人以丹田為氣海,每勢完成,必令氣歸丹田。丹田勁如假定以十分計算,用意識將六分勁上行分達兩肩,纏繞運轉至膊、肘、腕、掌,透達于兩手指尖。手臂外旋的稱作“順纏”,先小指,依次至無名指、中指、食指、大指。手臂內旋的稱作“逆纏”,先大指,依次至小指。另外四分勁往下運行,經胯分達兩腿纏繞運轉至膝、足,透達兩足尖,先小趾,依次至大趾。隨著動作的開展、引伸、呼氣而運轉纏繞到四梢(兩手尖、兩足尖),是由內而外的順纏,稱作前進纏絲勁(簡稱進纏)。這就是呼、伸、進、放、開、發勁。等到內勁貫到九分,神氣貫到十分,姿勢似停非停的時候,動作的開展者轉化為合聚,引伸者轉化為回縮,呼氣將盡轉化為緩緩吸氣,這時內勁之上下行到達四梢者復由原路線纏繞退行至腹部(復歸丹田),是由外而內的逆纏,這稱為后退纏絲勁(簡稱退纏)。這就是吸、屈、退、收、合、蓄勢。
可以看出,在陳式太極拳中,纏絲勁是表現的比較的明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