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在經歷著悠久歷史的情況下,一直都在傳承著其中的武術精神。在太極拳的演變的過程中,太極拳被演變成很多門派,然后各個門派都有自身的特點,這點是肯定的,但是無論是哪個門派都有共同點。
太極拳的練習是整個套路系統的練習,練習的重點在于細節,當然外形也是很重要的。
正面(豎轉)螺旋力訓練
“正面螺旋力”是軀體的上下起伏帶動四肢體認上下 發力的訓練功法。它的基本運動形式是以矛盾樁的向內,向上的撐擰變為大天星樁,再由大天星樁變為虎撲樁的接推,如同搖轉井架上的轆轤一樣。立體螺旋試力都 是建立在搖旋的平轉基礎上運動的,而立體螺旋試力則 是在軀干的運動中使雙肩雙胯變為立轉,使身體與上肢 形成上下的反稱用力,即軀干下落而手上揚,軀干撥起而手下落,初習可以如此,但熟練后應使雙手在一水平面 上,使軀干動轉,而雙手只是輕微的起落正面立體螺旋力的動作形態中我們 可演化出鉆拳和劈拳兩種單操形式,鉆拳與西洋拳擊之勾拳相似,相同之處則為均是由下而上的發力動作.但是 鉆拳在原傳形意拳法中的勁力為截勁,蘿齋先生通過波 浪試力的身手反稱,加大了其進攻中的防護功能,其鉆拳 發力之際有效地提高至頭部,這樣不但加大了攻擊的部位,同時在發力失敗的情況下也未失去堵截對方來拳的 意識,鉆拳做為堵截對方的一種手段并未從根本上失去 進攻的主動性,因為鉆拳是波浪形式的撥起,雙臂走的為 弧線,故具備撬起對方重心的功能。
假設對方手臂壓住我的樁架,我在保證三角支撐不失的條件下,加大小臂的斜 面角度,使對方下壓之力沿斜面滑落,而我之拳鋒正可兜 擊其下額,斜面力的變化是在三角支撐基礎加強了小臂 的外旋擰轉,這樣小臂尺骨的滾動摩擦通過無數個點的接觸使其后落在我的肘彎部分,于是我小臂就因為失 去了壓力而變得靈活自然,此時只須變面向上或合身前 撞就會把對方重創。另外,在格斗的形式中鉆拳發力亦 可應用于類似于拳擊。散打的賽事中,但是鉆拳的起動不能脫離樁架的渾圓狀態和另一只手的捋掛。控制發力在 向上勾的同時,注意全身的螺旋和小臂的挑擰,鉆拳發力 不應只重拳鋒,而是以小臂的一側骨棱作為多個發力部 位向對方腹,下額、面頰的滑動發力,切不可執著一點而應為以線打面,正面螺旋試力的下按動作可演化為劈拳操手,劈拳之法為從上向下的弧線形劈砸發力,其重。擬會手臂下 落與軀干上撥形成的互爭,同時身體發生相應的左右錯面,在擊打的同時尤須注意弧線的切削功能,無論是接觸 頭部、胸部、腹部,勁力不可有絲毫的停頓,當從頭部劈至腹部之際,也是立圓弧線的大空間,故仍須恢復至波浪 的起鉆落翻的圓運動軌跡,同時劈拳的下發力不應只注 重手掌的接觸面,并以整條小臂尺骨為發力部位,劈拳的 左右互換性與其它的操手一樣,來源于身體這個平行四邊形左右互換,前手劈拳為撕胯調面,后手劈拳為合胯調 面,重點體會接觸瞬間身體形成的強烈的爭發狀態,劈 拳打的是豎勁。在格斗中,如果對方是直向發力,就可用 豎勁的劈拳來破壞直向發力的運動方向,僅從形式上分析劈拳之發力須作用于直向發力的手臂上,其必會完全 承受我的力而發生形變,而如果處理好實戰中的接手問 題直接把勁力傳導至對方的軀干,則效果將會使其神 經、內臟均造成十分強烈的破壞,值得注意的是,當今的擂臺賽中尤其是西方的格斗技術已經在追求爆發力的連 慣和技術上的合理配合,而我國武術界卻依舊徘徊在一 擊必殺、一招制敵的盲從中,薌齋先生提出的“炸力無斷 續”,在今天的大成拳界已基本看不到了,盡管有些名手 能夠在一定的條件下一交手即把對方放出丈外,但是由于相對的殺傷力小而使對方還可再戰,因而某一種技術 不可能是永遠占據優勢,我們應該腳踏實地的,從滲透性 強的爆發透力加以研究,來提高我們自身的素質,因此包 括劈拳在內的格斗技術應該體現出它的連續和滲透性,那種喂招式的擊人丈外。在外國人的眼里是一文不值 的,這一點尤其值得我們注意。
側面螺旋力訓練
大家知道從外形上可以看出來,側面螺旋力是在軀干的基礎上加入了螺反轉的功能。
在這種動態的運動過程中我們體會軀干360度圓 周運動,雙肩雙胯雙膝雙踝均產生旋轉,身體的起落又使 這種螺旋的運動產生了彈簧般的上升和壓縮,故而側面 螺旋的試力通過重點摩擦關節的軌跡,使人體的靈活性能得到進一步的改變,這種改變為以后的步法、身法的訓 練帶來極為可觀的效益。 側面螺旋試力是配合單操手的身體高低正側的螺旋 發動,實戰中的操手動作由于軀干是主動性運動,故它的空間游離范圍就是我們整體勁力大小的標志,無論何種 形式的試力實際都是在演變具體打法動作條件下設計的 軀干應該怎樣運動,如推拉試力是身體的左右錯變帶動 手臂爭發,蛇纏手試力的身體的平旋環繞帶動手臂切線運動,正面螺旋試力是身體的立式旋轉帶動手臂做上下 的弧線形發力,側面螺旋試力是身體的螺旋上升趨動手 臂做離心力和向心力的切削性發力,這些試力的設計安 排通過相互的組合和連慣性,把三維空間內的運動形式利用整體的原則表現得淋漓盡致,也就是無窮無盡的武 術打法均壓縮在這幾個方向螺旋運動的試力中,故薌齋先生說“試力為困難重要之部分工作”。
金蛇纏手試力
金蛇纏手試力是重點體認左右橫向發力的測功 法,它的含義是手臂所形成的間架在運動中如巨蛇纏身。 在點的接觸中形成點與點,點與線摩擦之際,突發搖旋 運動,所以,搖旋又是此試力的基礎,它的運動軌跡是雙 臂從匈挫試力開始,待雙手向前推出至托嬰樁之際,前手 掌沿和腕部向外上方擰轉纏繞,又轉至掌心朝下,雙掌同 時前推再成托嬰樁,在前手動作時,后手須相應配合,尤其身體應后靠,膝頂胯落與手臂互成正反的螺旋運動,從纏手試力中我們應重點體會身體與小臂螺旋逆行的內 外撐抱擰轉和滾珠起棱的鋒棱突起的實感,蛇纏手分為 內纏、外纏,這里介紹內纏,內纏之運動軌跡與外纏相反。 外蛇纏手試力的運動可演變出橫拳操手和削掌操 手”橫拳之法乃形意正形拳法重要技術,其勁力形式為橫 拳打豎勁。從蛇纏手試力中我們體會出此試力是一個平圓的運動軌跡,即發力之際為飛輪的切削狀態,橫拳的起 動為點型的面打點技術,即發力部位為小臂尺骨的內側 一面,點與點的接觸性打法屬于相互受力的對撞式技術, 而螺旋性的發力,手在二力接觸后會形成以點為接觸的 起點,同時以此起點沿觸點做無數個點的滑動性接觸,由 此形成了我以無數點抵抗其一點的多點打法,多點接觸 的滑勁匯集為一個面對一個點。
姚宗勛先生曾有精辟的論述,“意拳的打法買際就是大球打小球。””所謂的大球即 指控架的高速動轉形成一體的運動方式,而小球則指對 方單向發力點的拳頭動作。另外,螺旋性的發力可根據 旋轉性的發力產生向心力和離心力。橫拳之操法是以外 蛇纏手運動形式,故產生離心力,因而“起橫不見橫”的橫 拳發力與對方接觸后,一可以把對方發拳的路線旋飄;二 可以把對方的重心旋起;三可以把對方斜向擊出。螺旋 性發力是內家拳完美的技術形式,從站樁入門之始及 試力一直到實際訓練,均要求習者刻苦地體認追求。盡 管現在只有為數不多的前輩能夠運用自如,但做為后學 者必須知難而進,通過各種手段求證螺旋力的無形狀態 訓練上身,這樣我們才會有資格和能力去科學地研討和 分析歷代武學先輩們遺留下來的武學瑰寶。削掌技術亦 由蛇纏手試力而得。雖然削掌技術乃是原傳八卦掌的重要技法,但武學一道門派雖異,本質相同,削掌與橫拳基一 本原理相同,區別之處在于削掌擊打的部位是小臂尺骨 的外側,由于部分的不同,根據關節構造的原理,削掌的 發力空間軌跡要大一些,也就是達到站樁的大空間范 圍一發即止,迅速彈回,重心轉換,蓄勢待發,削掌之動, 小臂尺骨如刀刃,蓄力須藏棱,發動鋒棱起,不找某一點 只求一面擊,軀干要以脊柱為中軸自轉與下肢相反運動, 注意前手擊出,后手撕扯,前腕與后肩,后腕與前肩,前腕 與后肘,前腕與后腕,前膝與后胯,后膝與前胯,前膝與后 膝,前腕與后胯,后腕與前胯均須有相應的爭力和自然的 彈性功能,爭即開,合即蓄,開合工為,單手為開,雙手為 合,開力突出鋒芒,合力突出含蓄,小臂橫向出,軀干軸向 動,以軀干之大螺旋帶動手臂之小螺旋突施對手,力雖極 而實為骨棱的螺旋搓動,削掌之勁為旋,撞、切、抹。
具體的來說,從內在的分析來說,我們可以把內蛇纏手的分解出圈捶和栽錘。
圈錘技法為薌齋先生吸取了西洋拳擊的擺拳技術并通過整體 的原則加以求證修改后列入大成技法中的,圈錘的技術 形式是以內蛇纏手為指導,要求雙手“左手不到右邊來, 右手不到左邊去”以人體中線為界,因為如果雙手一但超 越了中線,我們的間架就失去了渾圓狀態下的六面支撐。 因此,圈錘擊打不允許甩胳膊,更不能甩過中線。由此, 圈錘之技術是內螺旋狀態,即軀干主軸帶動雙臂向內的 合力運動,因為是螺旋運動,可產生向心力圈錘技術雖然 是從外向內的的橫向螺旋,基本路線為一弧線,但是不允 許問架拉得過大,因為弧線距離大于直線,作用于對手的 運動時間相對要長,故必須以軀干的主動運轉帶動手臂 發力,而不是手臂主動運動帶動軀干被動運轉,圈錘之動 必須注意另一手的爭拉防護,并且身體在發力時要有瞬 間的斜面傾壓,圈錘的攻擊目標主要是頭部,由于方向的 定性一般是重擊面頰和脖頸,為了突出重擊的滲透性,所 以把這種擊打加上了小臂的內螺旋滾擰勁力,突出拳鋒 骨棱的接觸性的捻動摩擦,增大了接觸點的壓力,因此, 當拳鋒擊中對手而力尚未完全發揮之際,千萬不要使力 繼續橫向移動,因為這會由于超越中線而形成一次性發 力,又會因為對手的機敏而一閃躲過。正確的方法為當 力在橫向移動之際突然改變為螺旋形式的直向發力,即 突然放長渾圓的間架跟蹤追擊重擊對手,這樣不但會在 力量上產生巨大的威力而且在格斗中的命中系數也會相應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