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越來越多的人去學習太極拳,無論是老人還年輕的人都在學校,這與它的健身養生的功效是分布開的。太極拳是一門獨特的拳種。盡管太極拳經歷著長時間的演變,但是無論怎么樣的演變都是離不開本質的。
可以說太極拳也是一門關系學的拳術,太極拳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
太極拳與心理學之關系
太極拳主身心合修,練時務須“以心行氣,以氣運身”(語見《行功心解》),乃能盡其妙用。此種練法純以心理作用為其根據,極為真實可信。蓋吾人精神力量至為偉大,能使人之生理作用完全受其支配。其甚者如篤信宗教之人,能跣足行火上不畏燙傷,或蹈白刃而不感痛苦。其淺者如人逢喜事,每覺四周景象皆饒佳趣,且能增其食欲。是現象,皆足為心理作用影響于生理作用之明證。
須知吾入神經作用,因其生理組織有中樞與末梢之分,故所受外界刺激亦有感覺與知覺之不同。感覺者,乃神經末梢受外界刺激而起之一種單純作用,初無認識外物之力,如聲感于耳,色感于目,以及臭味之于彝,皆為生理上各種感官所應有之感覺。其作用,但能感覺于前,不能想象于后。繼感覺之后,而立即加以想象者,則為知覺。知覺者,乃由感覺之波動,經神經纖維而達于神經中樞所發生之想象作用也。知覺為吾人種種觀念之發源地。觀念與運動中樞有極密切之關系,如思執物而手自動,見酸梅而口即流涎,皆為吾人觀念驅使運動中樞所發生之生理現象。今之催眠術及心靈術等,即利用此種心理作用,以發揮其不可思議之功效。凡稍知心理學者,皆能言之。
雖然說在太極拳的外形看來,太極拳的姿勢是多么的普通,而且練拳不用力,但是真正懂得太極的人才能會懂其中的奧秘。
初學之人不知其意味所在,常易發生厭倦,實皆不知利用心理作用之過。《行功心解》第一句即說“以心行氣”,蓋即示我人以大要訣。無如初練之人,每以為拳術一道,非教師以灌溉方式傳授弟子,則弟子必難得其法術,實為一大誤解。不知教師所負之責任,在能示人以正確之方法而已,若夫術之得與不得,則在學者對于教師所示之方法是否忠實練習以為斷。即如“以心行氣”一語,原是一正確之方法,而學者多未嘗注意及此,乃欲借平淡無奇之姿勢依樣葫蘆,以為入道之階,宜乎其不能有功矣。然則究應如何方為合法,以普通用語說明之,即所謂想當然耳。想當然者,乃一切動作吾人應確信其必有當然之效果,而加以想象之謂也。如意欲行氣,則應作行氣想;如意欲沉重,則應作沉重想;如意欲沉氣,則應作氣沉丹田想。推之一切方法,凡有所欲皆應作如是想。
此種方法一經道破,固極簡單,然其效驗亦非一蹴可及。《十三勢歌》所謂“勢勢存心揆用意,得來不黨費功夫”,蓋即指此而言。故欲見效,必須練習之人每當行功之際,不問其效果如何,應時時作如是想,無稍間斷,久而久之由習慣而漸成自然,則一切想象力能支配生理作用以遂其心之所欲,實為當然之結果。《太極拳經》“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等語,即與此意相符。學者切勿以空論視之,。是為至要。
著者初習太極拳,即深信斯術與心理學極有關系。去歲得一女弟子,練不多時,便著奇效,初頗以為異,嗣知其曾習心靈術,乃益信拙見不虛。惜著者對于心理一學未嘗深究,故僅能述其大概如是,亦不知所說當否,甚愿海內宏達進而教之,俾斯術益見昌明,固非著者一人之私幸焉。
太極拳與生理學之關系
我們都知道,無論是什么樣的拳術都有一定的姿勢。
姿勢之優劣,與人之生理作用至有關系。太極拳一切姿勢平淡無奇,或有疑其功效淺薄者,不知其各種姿勢無不吻合于生理原則也。著者不敏,請為擇要分述于后。
虛領頂勁
人之頭部,大腦在焉。大腦皮質有種種神經中樞,分司人體各機關指揮之責,其重要自不待言。頭容正直,為各家拳術所同有之姿勢。正直之法,切忌用力。用力則肌肉收縮,頸部必立形木強,其流弊所至,不但有礙于血液之暢行與呼吸之順利,且足使大腦皮質(即各種神經中樞所在地)與腦脊髓間之連絡在無形中發生障礙及不良之影響。太極拳對于頭部之姿勢日“虛領頂勁”,一名“頂頭懸”。頂勁者,謂如有勁直貫于頂。虛領者,謂當用虛靈之意(即不用力)自引其頂。頂頭懸者,謂人之頭頂當如懸于空中一般。合而言之,即謂人之頭容,須于正直之外,兼有虛靈自然之妙,方為合法。《十三勢歌》“滿身輕利頂頭懸”句,及《行功心解》“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句,皆與虛領頂勁有關,不可不知。此頭部重要之姿勢也,除此以外,尚有須同時注意者三端,附述于下。
(甲)忌努目:
練太極拳務須態度沉靜,力避劍拔弩張之態。《太極拳論》“神宜內斂”句,《行功心解》“神舒體靜”句,及“外示安逸”句,均是此意。用力努目,既為眼球隨意轉動之礙,且使精神外露,亦有提氣之害。即在生理方面說,眼肌不可過勞,眼球當順其調節作用,亦為當然之原則。努目適與此背,切宜戒之。
(乙)口宜閉忌咬牙:
人之呼吸,按照生理本應由鼻孔出入。閉口之效,即所以養成此種良好之習慣也。唯用力緊閉則失純任自然之意。且齒部過受壓迫,亦與生理有礙,不可不慎。
(丙)舌抵上腭:
此法能使口內唾腺時時分泌津液,以為潤喉之需。蓋初練之人,一經動作,則血行必漸加速,易使Ⅱ因喉干燥而礙及呼吸,殊與調息有關。若行此法,其弊自免,且能補助消化作用,尤有注意之價值也。
涵胸撥背
從生理方面說,人體之強弱,與肌肉運動力之強弱常為正比例。體操與武術,所以能使人強健者,其原因即在于增進肌肉之運動力耳。唯人體肌肉有隨意肌與不隨意肌之分,隨意肌常隨意識而運動,不隨意肌則屬自動性質,而不受意識之指揮。故欲增加不隨意肌之運動力,除功深之人能利用心理作用外,初學之人則非借重于適當之姿勢不可。
太極拳對于軀干部分之姿勢,其要者,曰“涵胸拔背”。涵胸者,乃使心窩微向內凹,俾內部橫膈板因胸壁向內壓迫自然降下,以為沉氣之助也。拔背者,乃使背部微如弓背之突出,俾脊柱之背椎部分(背椎,亦名胸椎,在頸椎與腰椎之間。此部分之脊骨,因受重量壓迫,常成前挺式淺弓形)可由前挺式淺弓形,練成后挺式淺弓形,俾背椎部分因前后皆能運動而無形中脊柱全部可使回復初生時之垂直性。拔背之用,在拳術技擊方面說,亦有極重要之關系。蓋背椎前挺,則氣貼于胸,而成上重下輕之勢,易受擊而倒。且脊柱作前挺式淺弓形,則腿部之力(《太極拳論》云“其根在腳,發于腿”,即謂發力之源在于腿也),經脊柱中部而直達于兩臂其勢不順,尤為發勁之阻礙。《行功心解》“力由脊發”及“氣貼背”二語,即指此種功夫而言。又涵胸拔背之姿勢,雖與靜坐式之三折形相似,然太極拳系由動而靜,與靜坐功之由靜而動途徑實不盡同,故太極拳之涵胸拔背亦不可誤為固定之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