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太極拳的練習,盤架子是整個太極拳框架的練習,其中包括各個方面內容。體現了框架的重要性。太極的行拳的風格講究的是以柔克剛,這已經是經常說到的關鍵點,同樣也講究整體的協調性。
太極拳的練意,成為了很多太極拳者必練的技能,意引導著動作,可見重要性。
太極拳是古老東方文明寶貴文化遺產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她吸收了古代導引、吐納養生之術和中醫的經絡學說、陰陽五行學說,扎根于博大精深的道家文化,以其深厚的哲學底蘊,明顯的健身效果引起了各國人士的高度重視,成為世界養生健身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太極拳行拳風格以意領氣、氣到勁到,剛柔相濟、快慢相間,特點鮮明,獨樹一幟。練習太極拳是協調性、整體性、連貫性和動作的平衡性有機的結合。是意念、內氣和勁法的綜合和統一。“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太極拳的每招每式,都是以意念為主導,引動內氣、催動外形,內外相合的杰作,古拳譜上說“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十三勢歌》中更有“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的名句。
太極拳的意念在整個太極拳中占有很高的地位,不夸張的說,它是太極拳的靈魂。
然而,拳勢動作易練,意念卻無形無跡,怎么著手練習呢?其實,太極拳的練意,正是貫穿融合在太極拳的盤架和推手的過程中,筆者練習太極拳多年,每日不輟,頗有體會經驗。本文就拋出自己淺見,旨在拋磚引玉,和大家交流進步。
法無定法:練意的不同階段
太極拳練“意”,首先在于心靜。心靜是練意的基礎,也是太極拳的根本所在。心靜,要求思想集中,意念專一,精神貫注,排除一切雜念。嚴格的說,不能心靜,就不是太極拳。如果在心不能靜的情況下練拳,不但起不到保健養身作用,反而對身體有害無益。筆者有這樣的經驗,在心情煩亂的時候行拳,練不到十分鐘,就感覺頭暈惡心,身體難受之極。心情煩亂必然影響內氣運行,所謂“心浮氣躁”,不是沒有道理。但是一旦心情平靜下來,凝神清慮,雜念全無,必然氣息和暢,這正是“心平氣和”的道理。所以練拳之時,應該始終調心,使心靈靜若止水,不起絲毫微瀾。如此就可以使心靈澄澈敏感,對外界反應和自身的判斷都能做到準確無誤。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都很快,私心雜念不可避免,要做到摒除雜念和外界干擾,做到太極拳的“靜”,就需要長時間的訓練。一般而言,在太極拳的練習中使用的是 “一念代萬念”的方法,這也是太極拳練“意”的主要方法。
我們一定要在練習的過程中,排除自身的雜念,這樣才能做到意念控制四肢。
當然,這個念頭在太極拳的不同階段,也是有著不同的內涵。因為在練拳的不同階段,需要提高的技能不同,練拳就有不同的目標。如在初學階段,先是要熟練動作,讓每一個動作起承轉合,動作連貫圓熟,這個階段的“一念”就是動作本身,不可以有遺漏和差錯。在動作純熟以后,就要從身法上下功夫。
太極拳身法,有著自身的規律。筆者總結之,就是“坐胯”、“松腰”、“沉肩”、“墜肘”、“涵胸”、“拔背”、“豎項”、“虛靈”,可稱之為“身法八要”。“坐胯”,也可以說是“斂臀”,就是要尾閭中正,不偏不倚。“尾閭正中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坐胯可以說是所有身法的基礎。要做到尾閭中正,就應將處在自然狀態下的尾椎,在屈膝沉胯,提肛斂臀配合下,尾椎梢向前收起,同時尾椎根部向下卷沉,有直插入地之感。過猶不及,不及是為突臀,過之則為挺胯,都為太極拳所忌。其余的七要,經典拳論《太極拳十要》中已經闡述的很清楚,筆者在此不再贅述。
在這個階段,太極拳練“意”就需要時時念及身法,每一動作都要以意念檢查自身的身法是否到位,如果身法錯誤,就應該在行拳中及時糾正。
在身法純熟以后,要逐漸開始體會內氣和內勁的運轉,這個階段要把意念貫注到每個細小的動作之中,體會“起式走螺旋,力從足底發,節節要貫穿,周身是一家”的練功狀態。這個階段的意念,在身體內部隨著內氣和內勁進行流轉貫穿,以意領氣,意氣相隨,意到氣到,意到勁到,逐漸達到的“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的“內三合”狀態。同時,由內催外,“腹內如海形如潮,轉換折疊在于腰。進退起伏身要穩,上下貫穿形指稍”,經過摧僵化柔,全身的僵力逐漸化掉,身體產生柔勁和整勁。逐步達到“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的“外三合”。
在這個階段,練意貴在體會,每練完一遍太極拳,都能感覺心靜如水,心平氣和,神清氣爽,遍身舒泰。每個動作的虛實開合全憑意氣轉換,動作可以做到空松圓活、旋轉自如。
萬法歸一:練意的基礎內涵
太極拳是陰陽充滿辯證法的拳種,在練拳的不同的階段,用“意”的重點均有不同。但是,無論哪個修煉階段,也有共同的練意的內容。
無論哪個階段,練習太極拳有一個貫徹始終的內容——放松,可以說放松是太極拳一輩子的任務。在任何時候練拳,心中始終都要有一個“松”字。松是產生太極拳內勁的前提條件,太極拳在行拳中放棄了肌肉的練習,全身上下處在放松狀態,就是要催僵化柔,把全身上下的分散的僵力,轉化為整體的柔勁。柔勁貼筋走骨,武術界有“寧可筋長一寸,也不肉厚三分”之說。柔勁來源于內勁,是在不斷的放松狀態下,日積月累,在松柔中產生的勁,正如同和面一般,開始時候面團只是柔軟,但是和之日久,逐漸產生一種拉不斷的柔韌之感。內勁形成于以意行氣,輕輕運動,發于丹田,運行骨縫之內,再由骨縫運于肌膚,貫注于四梢(兩手尖,兩足尖);復歸于丹田,纏繞往來,輕靈圓轉,逐漸產生一種綿軟而又沉重,外似棉花、內如鋼條的一種勁;功夫越深,內勁的質量越高。 拳諺說:“有心求柔,無意成剛”。剛勁是在日積月累的松柔基礎上,自然而然產生的,日久才有棉里裹鐵,剛柔相濟。
太極之松是基礎的,也是重要的。全身放松是太極拳修煉的必然條件,不松下來,不成太極拳。松到什么程度呢?松到全身通透,柔若無骨,松到全身似三尺輕紗掛在樹梢,松到兩臂如同掛在兩肩之上。全身上下不著一絲濁力,完全以氣運身,以神貫注,全憑意行。太極拳的松不是松懈,而是以內氣貫注的,神氣引領的一種松,所以必須有丹田的內氣和意念在里面。每一動中必有丹田開合,要“時時留意在腰間”,以腰為主宰帶動,以意念引導內氣貫注到全身,直至各個稍節。
外形的訓練并不是主要的,外形之動多在筋骨皮肉,而太極拳的靈魂卻是在鍛煉人的神意。如果不能在練習的時候做到全身上下松的干干凈凈,內心之中平靜的混混沌沌,靜若止水,那就不能算是真正的練太極拳。身上有僵力濁力,內氣就無法貫注,心中有紛繁雜念,意念則不能引領,這種練法練下去,一輩子也進不了太極拳的門庭。太極拳練“意”除了始終要把“松”放在首位,還需要有技擊的意識。練拳時要“無敵似有敵”,真正遇到敵人才能“有敵似無敵”。太極拳“來去無空手”,是高層次的內家武術,是經過無數次的實戰經驗積累提煉而成,其核心靈魂就是技擊,每一個招式動作都是有其精深的攻防含義。在練拳的時候,始終要有一個假想敵,自己和自己搏斗,把自己掌握的太極拳技擊技術,充分的發揮起來,以貫徹拳理。“拳練萬遍,其意自見”,說的就是在假想敵的情況下,逐步的領悟拳中的技擊奧義。行拳時要以意行氣、以氣運身,同時每一動作都要逐勢逐動究其攻防實戰之意,發勁時心靜意專、沉著松凈,才能放得遠,“動短、勁長、意遠”,運行合度,不多動、妄動,無過之、無不及。在練“意”過程中,要注意避免三種傾向:著意、著想、執著。因為練意的訣竅在“輕”,而這三種傾向均是用意過重的表現。正確的做法應是:若有意、若無意,勿忘勿助。用意太過便為用力。至于意、力之間如何掌握,要多多體會。古人說:不可用心、不可無意,用心則著想,無意則頑空,有意無意為功夫,其中尺度還需要讀者自己領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