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太極拳的修煉是性命雙修,這樣的說法并不是夸張的。如今練習太極拳已經成為了一種時尚潮流,越來越多的人去學習太極拳,可見太極拳的發展是很速度的,然而這與太極拳的自身特點是分布開的。
隨著時間的發展,太極拳的研究也就越來的越深了,其中的內涵已經不僅僅的局限于健身了。
隨著近幾年太極拳研修層次的逐步加深,我們對太極拳內涵的共識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健身,其“修身立命”之道,正成為今后發展太極拳的一個主流。這也應該正是太極拳的本來面目。
什么是“修身立命”呢?《性命圭旨》開篇曰:“夫學之大,莫大于性命。”性命二字乃真丈夫畢生功德。又曰:“天竅圓而藏性,地竅方而藏命。稟虛靈以成性,中天地以立命。性成命立,其中有神。命蒂元氣,性根元神。潛神于心,聚氣于身。其中有道。”“性命”二字于中漸露實際:在內不過神氣,在外只是身心。神氣皆是先天真如之靈。超凡入圣,無有生滅。“性命”始終不離這個。身心皆是后天有形之物,易落入皮相,故有生老病死四苦。因此其書又曰:“命有身累,則有生死。性受心役,則有去來。有生死,不能至命也。有去來,不能盡性也。”此指“假我”用事,靈性蒙蔽。屬“順則生人”。“賢人之學,盡性而立命”。此指假借身心為器皿,經“真我”主事,方可“涵養本原,救護命寶”。此屬“逆則成仙”。故“修身立命”即指性命雙修。
太極拳術已經發展到現在,其中的太極拳者已經遠遠的超過了其他的拳術,其中的內涵與古之道家文化性命之學有著很深的聯系。
想天地之間,不過一陰一陽。對待流行,在乎一動一靜性命之道,自然也不能有所偏倚。雖說先天一氣于虛極靜篤而來,但須心凈神明。可身體陰陽若是失調紊亂,又談何來的心境清定?不做此想,不行此規,終究一介武夫。《大小太極解》說得好:“天地為一大太極,人身為一小太極。人身為太極之體,不可不練太極之拳。”所謂“太極之拳”非止一名耳,實際講的是一個理,行的是一個道。太極是理,此拳是道。宋明理學講理氣,實際就是體用之關系,陰陽之無別。明此,亦可明理道。是以,太極拳之形成意義,及其自身的內外結構(理、氣、體、用)都是唯道而是從的。道就是萬物生化的規律,不變的定律。這種生化的規律又是由陰與陽共同來體現的。在道家而言,人的身心,無論是宏觀,還是微觀;無論是從內到外,還是從有形到無形等等,個體也好,整體也罷,或是個體與整體之間的關系,都離不開陰陽的屬性。只有將陰陽有機的媾造,才能有所大作為。這正是道家“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具體實際的宇宙觀,身心觀。
真正的“道家太極”起始入手并不是架子,而是無極樁。《無極歌》唱道:“無形無象無紛,一片神行至道。參透虛無根蒂固,渾渾沌沌樂無涯。”此詩既可以作為習練無極樁的心髓,言明無極樁的重要意義,還是道家高境界的表現。正如老子所言:“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意義可謂深遠(《道德經》有顯密二義)。這在《太極圖》的順道兩層意義上已經寓示了。另外,《太極拳論》開篇曰:“太極者,無極而生。”從顯義上看,這是易理的說法,即道的規律。從隱義言,其不僅是“理”,也是指明了太極拳的修習次序——無極開始的重要性。我曾拜讀過四川陸潛川先生的文章,其中的“十方無極襠”就是“道家太極”無極樁的精髓。我們猶龍派的“定勢八法’亦是如此。我在《猶龍派太極內涵初探》一文中已經備述。
“無極”雖是沒有形象,但無極樁是借后天返先天,所以,外要有法度,內亦有法度。法度無偏太極全。往那任意擺個姿勢是不行的,沒有法度就不會有“月降日升,斗轉星移”等等的自然現象。法度是道體(隱),也是道用(顯)。體用互轉(實際仍是一個),內外一致,內里效應自發。這個效應不是別個,就是那丹家所言的“一陽來復”,“活子時”,“地雷震動”等等譬喻。法度的關鍵在我猶龍派的“太極歌”中說:“混元一氣在吾先,始在陰陽未判前。須先規中求大道,洞明此理入玄關。”學道之人都知道,“玄關顯現”乃是修習境界的大關鍵。古人譬喻玄關不僅有位置(假)和無位置(真)的說法,而且真玄關實際指的還有兩個,一個就是這先天一氣,另一個就是那先天靈光。當然,兩個玄關沒有高下尊卑之分,只不過是入手的途徑不同罷了。這也正是道家流派縱橫,南北兩派有別的一個主要原因。長春真人在《金丹密旨》中說的“性根命蒂”,就是兩處玄關的美稱。先天元氣生發后,就如有了通往朝圣拜祖道路的令牌,可以真正的踏入“眾妙之門”了。太極拳真正的性命雙修也從這里開始了。
什么叫做先天大道,其實真正的先天大道才剛剛起步,需要的是一路走下去。
因此,萬事是相對于先天的后天諸事而言的。所以,不會善用這個“一”,也只能是停滯于“常似醉”的階段,終究歸于夢幻泡露。更有甚者,還能壞了身體。道是修行至品,亦是殺人利器。所以古人說:“修行如履薄冰,不可一刻疏忽。”故要虛心篤行,如履薄冰,不可滿足,懈怠。太極門講究“心若太虛,體若太極”。“太虛為體,太極為用”,各太極拳派尊奉的“以心行氣,以氣運身”的真正內涵就是這個。孫祿堂老先生在其《孫祿堂武學錄》中言及“形意、八卦、太極三家無有分別,皆是緣一而發”的闡述實在是精辟極了,真是近代實修實證的真人一位。捧及“孫式太極”的演練遺照,神形意氣都是從養護“一”的法度上體現的。所以有別它家,另辟一門,不似現今之人把動作做得多優美高雅,改良得落落可觀,實對內里一無所知,一無是處,一塌糊涂!道家之學講一個見素抱樸,神韻內養,以內主外,以外養內。太極拳大道只有這個樣子,才近乎性命之道。太極門的祖師傳下的養護之法講究“心髓”沒有一定,因人而異,因緣而生。法無定法,不僅是上乘境界的表現,也是修心煉己,無住無行的始終根本。后世所傳的太極拳術就是源于此,只不過漸漸的因人而異,學而后化了。此學而后化又分做兩途。一個是純粹的演變成技擊,練的是后天氣血功夫。《楊氏傳抄老譜》中的“太極血氣解”說得夠明白了。另一個是借拳術強化神慧,順遂血氣,借后天氣還先天氣。即所謂的“八門五步十三勢”者。透徹一點講,這應該稱為“易理派太極”。本人只能言及于此。因為,歷史久遠,社會氣候,個人稟賦,道法機緣等等所導致的事物發展變化,是我們個人及丟失了的那段歷史所遺留下的空白,都無法隨便臆測的。所以,我是從道家太極上來看待的。而且,我也無詆毀他家的本意。孫祿堂老先生是“易理派太極”。即由拳入道、證道、得道,了達性命的一代宗匠。
以先天氣為根本,配以符合法度的形動,在真意的主宰下(真意乃寧靜致遠,誠敬篤厚之意),如揉面一般,讓心身神氣融和到一起。這樣,先天氣就會逐漸的替換內外的一切雜質,與身中的經脈關竅滲透融和。而身體的“柔弱”變化亦使得內里的神氣充盈,無過不及,不寒不燥。身順心奉,氣脈宣發,于行立坐臥諸處安靜恬然。那先天一點靈光(性根)自然不求自顯。間或如水映日光,晃耀額前瞬間,間或如藍電現于晨曦。終有一日,神光大定,恍似頓入無染處所。如此,皆是道家的自然之道。到了此時,其人身體氣血平和,來往坦泰,心境亦是深遠莫測。物來則應,物往則隨,不假做作,不思人為。于紅塵大冶之所在,堅定我道心清幽之致遠。古人說“人情即道情”,老子說“和其光,同其塵,挫其銳,解其紛”,都有這一層含義。孔孟宣揚的“人道”根本就是這個。
內外同練(煉),氣光同見;身心若一,陰陽一體,這就是太極,這就是金丹。金者,堅真不壞,破執利器。丹者,陰陽一體,不偏不倚。故上一品丹法道破“丹本無丹,沒有方圓” 的天元本質。與佛家大乘究竟終無分別。我就是丹,丹就是我。如此才是拳名太極之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