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太極拳現在已經成為了一種時尚的運動,無論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都是比較的合適的,這與太極拳自身的養生功效是分不開的。太極拳的自身特點就是完美的把太極健身與太極技擊運動成功的結合在了一起。
在太極拳的技擊中,有很多的注意點,把握住這些注意點是成功練習太極拳的關鍵。
兩只手的配合與協調非常重要,為了達到舍己從人、引進落空的目的,有效地控制對方,造成已順人背的態勢,進而有效地打擊對方,我們的兩只手應該有個分工。我們將一只手稱為“指導手”,另一只手叫“打擊手”。“指導手”與“打擊手”隨身體的旋轉升降而交替互換,就像樂隊指揮的兩只手,在不斷的變化中,鳴奏出一曲曲悠揚、協調、美妙的樂章。
“指導手”與“打擊手”的確定要根據身體旋轉的方向來決定。身向左轉,則左手為“指導手”,右手為“打擊手”,如“斜形”、“單鞭”等式;身向右轉,則右手為“指導手”,左手為“打擊手”,如“懶扎衣”、“披身錘”等式。特殊情況下如“金雞獨立”、“金剛搗碓”,則上升手為“打擊手”,下沉手為“指導手”。
在技擊中指導手的作用有很多,可以化解對方的力,也可以改變對方的力的方向。使其落空。
確定我方身體旋轉的方向,促使周身的協調;三要指導我方打擊對方的力的方向和使對方跌仆摔倒的方向。“打擊手”作用比較簡單,定位、螺旋、外膨脹即可,自轉加上身體的公轉就可以實施打擊對方的意圖。
規定“指導手”與“打擊手”的要義是建立雙手的協調對應關系,“指導手”與“打擊手”應相互協作、配合,才能完成引進落空和打擊對方的雙重任務。“打擊手”要根據“指導手”的旋轉方向而旋轉,與之形成的協調對應關系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同一方向的平行的互不相交叉的弧線運動;
(二)逆方向的雙手對開產生的弧線運動;
(三)逆方向的雙手對合產生的弧線運動。
在第一種情況下,雙手做同一方向的平行的弧線運動,可產生棚、捋、按、采、列五種勁,所謂做平行的弧線運動就是說不允許雙手的運行軌跡出現交叉、或運行軌跡的延長線出現交叉,如果這樣,你就至少犯了太極拳的五大毛病(平面、直線、凹凸、棱角、斷勁)之一——出現了“棱角”。那么你所有的進攻手段和技巧都要打折扣。第二、第三種情況為反方向的對稱勁或對應勁,包含的勁別更廣泛,計有棚、擠、按、采、列、肘、靠七種勁。這個弧線運動一定要圓潤,不能出現平面、凹凸、斷勁等毛病,雙合時要外包內撐;雙開時要相吸相系。這是對雙手的基本要求。沒有這些條件,那么“指導手”與“打擊手”便不能成立。
在太極拳的技擊中指導手作用重于打擊手,它地位的重要性可以在技擊中充分的體現的。
“指導手”通過弧線和螺旋運動,可以使對方的來力在我方身上找不到力點,化對方勁力于無形;于我方則決定著施加于對方身上力的方向、角度、質量和速度,特別是“指導手”方向角度的靈巧變化和加速度的瞬間產生,往往使太極拳的勁力表現出空、靈、活、脆的特點,產生出意想不到的效果來。同時,雙手的協調程度越高,指導手的性也高,控制和打擊對方的組織境界越妙。“打擊手”則因“指導手”的變化而變化。
“打擊手”不可以單獨作戰。沒有“指導手”的指導,打擊手便是笨拙的、盲目的,所產生的勁力便是“拙力”。“指導手”是領袖,“打擊手”只是個隨從、是個馬仔。它只要做到螺旋、膨脹、定位六個字就行了。所謂“螺旋”是說手上要有順逆纏絲,要走出螺旋勁來;所謂“膨脹”就是要保證“打擊手”施加于對方身上的是產生離心力的弧線運動,使對方產生“旋起”和“飄起”的感覺。所謂“定位”是指你的肘不能飄浮,不能因為用力而產生扛肩、聳肩、和懈肩的毛病。“打擊手”要隨“指導手”運行而運行,旋轉而旋轉,與之形成要么是同向的互不相交叉的的弧線或直線運動(只在發勁的一剎那是直線運動);要么就是雙手的運行方向是對開、對合或斜向對應,為反方向的對稱勁。“指導手”因“打擊手”而有力;“打擊手”因“指導手”而精妙。
太極拳中凡是令對方跌撲摔倒,皆是由于我方有效地駕馭了對方,使其沿著我為之設定的弧線運動路線,在離心力的作用下,沿切線方向跌倒。這時候,“指導手”便是這一幕幕精彩話劇的導演;“打擊手”則是要求對手按我方規定的路線受力跌出的執行者。更精確地講,使對方跌撲摔倒的應該是“指導手”與“打擊手”配合產生的一組“向心力”與“離心力”的組合。這是由于太極拳所特有的欲前先后,欲左先右,欲上先下的勁力特點所決定的,讀者可自已揣摹體會。
“指導手”并不一定是輕手;“打擊手”并不一定是重手。這里強調的是兩手之間的對應與協調,是相輔相成的。比如“掩手肱錘”一式,身向左轉,則左手為“指導手”,以左手領勁左肘后擊與右拳形成通背勁;右手為“打擊手”,右拳引領周身擰腰、松胯、扣膝、前蹬,向左前方發勁。在這里,“掩手肱錘”一式的整體效果是否剛、猛、冷、脆,不在于右拳出拳發力的效果如何,而在于左手“指導”的如何。沒有了左手的“指導”,便沒有周身的“整勁”,右拳亦無威力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