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極的學習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些問題或者說困難的地方,導致在長期的學習下不能掌握一些基本的功夫,其實說到底這是某些方法上的問題也可以說是細節上的問題,總之這是練習太極拳的誤區。
中國傳統太極拳術,是中國傳統武術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中擁有著豐富的文化知識和武術知識,但是難免會進去誤區。
第一個誤區:就是把流行甚廣的“太極操”當作太極拳,致使許多人對太極拳產生了誤會,你看公園里的許多操練太極操的老年人們,他們能實戰嗎?以此類推:太極拳不能實戰。其實,首先應該區分太極拳和太極操,真正的太極拳存在于各個流派的少數傳人當中。太極拳的技術高超,理論上比較深奧,因此得到真傳的是極少數的傳人。
第二個誤區:許多人以為太極拳只是盤架子和推手,他們想通過盤架子、推手來達到成為太極拳高手的目的。而有的人傾一生之精力,悉心專注于此道,結果練到老也是空耗精力。殊不知傳統太極拳的訓練手段多矣!簡單概述,應為:1、基本功訓練(包括柔韌性訓練),2、單練(包括盤架子,但盤架子不是死練套路,而應把套路拆開活練李派有“理”、“勢”、“氣”、“機”的系統訓練方法);3、站樁(有太極十三樁);4、雙練(包括推手,比如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四正、四隅推手、爛采花等),雙練不能拘泥于成套的手法,還須經老師“安手”、“安眼”,講明遠近、高低之尺寸分毫,有“比較”、“爭強”、“問難”的步驟;5、借助于訓練器材輔助功法的訓練(含“球”、“尺”、“板”、“袋”的訓練);6、內功訓練,內功訓練秉承于道家內丹功的系統,功法有“百日筑基功”、“九轉還丹功”、“圣胎培育還元功”、“釣蟾功”等等;7、太極拳理論的掌握,學習拳理不是簡單地背誦太極拳的經典著作,而是要在實踐中充分揣摩、理解其真實的涵義。
在太極拳中無論每一個環節在太極拳練習中都是很重要的,一個都不能缺少。
第三個誤區:許多人以為太極拳只能沾著打,因此講“沾”、“粘”、“連”、“隨”的打法,只有在“沾”的狀態下才能夠發揮太極拳的威力,因此有些人稱“太極拳”為“賴拳”,意思是“耍賴皮”的拳,不是真功夫。其實這也是一個誤區,實戰當中變化萬千,對手豈能和你黏糊?殊不知傳統太極拳也講“衣不沾衣,手不搭手,你打我,我打你,一招見輸贏”的打法。能沾著打,固然好,可以發揮太極拳的長處,不能沾的時候為什么還要去沾?難道太極拳的長處就只有沾、粘、連、隨嗎?
第四個誤區:對“積柔成剛”的錯誤理解,積柔成剛的理論本身是不錯的,問題在于對此的理解不同。有的人積了一
輩子柔,也沒有見到“剛”為何物,練了好幾十年柔軟的太極拳,愣是沒有積出剛勁來,這是為什么呢?其實關鍵是在于“柔”的理解上,那么,什么是“柔”?其實柔并不能簡單地理解為“軟”,張紹堂先生說過“軟就是懈怠,不是柔,一按就癟,沒有了回旋的余地”,真正的柔是富有彈性的,你軟他就硬,你硬他就軟,不是一味的軟。
第五個誤區:對“松”的錯誤理解,不知道什么叫做真正的松。
還有的人讀了幾本太極拳的書,就以為懂得了太極拳的道理,還沒有達到“松”,就開始追求“空”。其結果是練習日久,除了動作熟練些外,身上的功夫“空空如也”。
第六個誤區:關于呼吸方式的誤區,有的人以為練習太極拳只要始終保持自然呼吸就可以了,其實大錯特錯矣!殊不知太極拳功夫是分層次的,初練者采取自然呼吸是合理的,但是當功夫到了一定的程度,再堅持自然呼吸就是錯的,練習太極拳就象學生讀書一樣,怎么可能總是使用同一級教材呢?初練是采取自然呼吸的,練習日久后,功夫長進了,肺活量大大增加,就要和動作的蓄發、開合協調起來,蓄時吸氣,發時呼氣,小腹的起伏是逆式的,即吸氣時收縮,呼氣時鼓起,因此稱為“逆腹式呼吸”,隨著功夫的長進及內功修煉的進步,日久后,達到“呼吸通靈”,同時丹田內產生一個“丹球”,這個“丹球”隨著意念和動作轉動的,有人稱為“丹田內轉”。
第七個誤區:有人說太極拳就是圓弧運動,其實不然,太極拳不是那樣簡單的,太極拳的動作包含了許多小轉折的動作,許多細膩的技術就包含在里面,人體有許多關節,在太極拳的動作里,身體的關節部位都要根據需要而轉圈。大圈套著小圈,高度協調,此即所謂“亂環法”,不懂這個,在實戰中就不能夠柔化對方的力,那就把太極拳練成了“太極操”,苦練一生也是枉然。掌握了亂環法就能把對方的力量化解于無形之中。
第八個誤區:由于王宗岳先師在其經典著作《太極拳論》當中提及“雙重之病”的危害,于是就有人曲解王宗岳《太極拳論》中的“雙重之病”,甚至把雙重(zhong)解釋為重(chong 音:蟲),殊不知“雙重”(zhong )與“偏沉”是對應關系。還有的當今太極拳名家,在其文章當中解釋的頭頭是道、洋洋灑灑,長篇大論,可是觀其表演的太極拳拳架仍然是徹頭徹尾的雙重架子!其實雙重之病是很簡單的,人的身體部分結構是對稱的,練習太極拳陰陽不分就是雙重,分出陰陽就必然是一邊偏沉另一邊就偏輕,所以說偏輕不是病。“雙重則滯,偏沉則靈”,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何也?乃雙重之病未悟耳!可見避免雙重之病是練習太極拳至關重要的。避免雙重之病不能停留在口頭和文字中,要體現在所練習的太極拳拳架當中。
第九個誤區:內家拳講究以靜制動,后發制人,太極拳是內家拳,演練和實戰都是溫文爾雅,練太極拳都是猶如行云流水,神閑氣定,并不講究氣勢。此大錯矣!內家拳長于以靜制動、后發制人不假,但是亦能先發制人,以動制靜,既有行云流水的文架,也有猶如山崩地裂、天塌海傾、動靜相兼、快慢相間、剛柔相濟的武架。而武架太極拳是很講究氣勢的,一露眼神,恰欲懾敵魂魄,奪神亂志,過去常說高手比武,雙方目光一對,打個照面,勝負已定,就在此也。你看公園里面那些只求健身而每天軟綿綿地練太極操者,想有氣勢,能嗎?
第十個誤區:某名家著書,竟言某某、某某當年隨楊祿禪先生學拳,各得先生一體,某某善柔化,某某善剛發。其實這無意當中是在貶低某某和某某,太極拳乃剛柔相濟的拳法,某某和某某都是太極拳大師,豈能只得一體?練太極拳只善柔化,無異于尋常人只用一條腿走路,此笑話也。
第十一個誤區:常聽人言“太極十年不出門”,此言大謬也!太極拳技術復雜不假,然絕非十年不出門,如果能有明師教誨,能保證系統訓練,保證練功時間,而自己又有悟性的話,應該是“三年小成,五年大成”。所謂“太極十年不出門”實乃誤區也!假如有些人跟著某"名師"苦練十年后,身上沒有真功夫的話,那么"太極十年不出門"就成了好的借口了,所以老熊說此言著實害人非淺!不知耽誤了多少人的大好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