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太極拳有它的拳理,想要練好太極拳就必須先掌握它的拳理知識,這樣才能有利于下面正常的練習,我們在練習太極拳的過程中經常會有人直接練習太極拳的難處,這樣是不可取的。
練習太極拳,關鍵在于練習太極拳的基礎,基礎是為關鍵的地方。
對一些拳理的體會
前人總結了練拳的方法,寫出《太極拳論》.《十三勢歌》等等拳譜,至今仍是練拳的批南針。
如幸遇上明師,拳譜上的道理,本也不難懂。問題在于并不是人人都有遇上明師的幸運,有些人愛自作聰明,對拳譜想當然地解釋一番,于是拳理就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現就常易為人誤解的和我以為重要的,略說如后:
立身中正 :需要的是能頂頭.塌胯。
立身自會中正,.不遇明師,常易彎腰,臀部后翹,上身前傾立身中正,本意在上身的自然正直,也有人怕不正,就上身一點也不敢動,手腳在練拳,身沒有練拳。結果是通身板滯,形同僵尸。上兩種情況,公園所在多有。
含胸拔背 :這一項易為人誤解為前凹后凸,形成駝背。哪有將人反而練成駝背的道理?須知含胸是屬于化勁的動作,不是始終不變的姿式,拔是向上拔的意思。雅軒老師是將這一項稱為“頂頭拔背”。將背與頂頭相連,這就避免了誤解。
坐腕 :拳譜上并無坐腕的提法,但有些人很強調坐腕,甚至將手掌上翹,與下臂形成直角,結果使手.腕.下臂完全僵硬,喪失了靈活性,聽勁既不靈,也易為人借力。不知何所據而如此!雅軒老師教拳,手掌微向上翹即可,務須保持手腕的松柔靈活,這才有利于觸覺的靈敏。
用意不用力:這一點大家都應該知道了,不能光靠著力,而是意作為引導。
倘真不用力,哪還能打拳?這是強調用意的夸張說法。徐致一解釋為多用思想少用力,關健就在這一個“少”字上。少用力就是輕。以手為例,假設肩以下的全部手的重量為四斤,小于四斤的力,推不動手的重量,拳就無從練起,必須大于四斤的力,才能使手運動,但大于四斤的力太多,如十斤,二十斤等。而需要的,是大于四斤的小的力。因此,必須耐心細致地去探索,用這小的力來練拳。
拳譜一開頭就說,“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可見輕靈的重要。
輕指力度,靈指觸覺,不輕就不靈。我們想知道水壺里的水是不是熱了,就輕輕伸出手指頭去摸,(這就是聽勁,)從來不見有人鼓足了力氣,硬著手指去摸水壺的冷熱的。這就說明了輕與靈的關系。所以練拳必須輕,以培養靈覺。
至于用意,由于學者程度的不同,用意的內容,也就因人而異,前面談到的三步功夫,也就是用意的重點。但細說起來,用意就包括了太極拳的全部內容,不是幾句話可以說得清楚的。總的說來,太極拳的用意,在身內,不在身外。不能想到每式的用法,倘想到用法,就違反了太極拳聽勁的原則,容易犯主觀主義的錯誤;還很可能將太極拳變為外家拳,將暗勁變為明勁,練拳架,練的是基本功,培養的是松柔.靈敏.完整.寧靜.沉勁等等.有了基本功,競技自會勝人一籌,不是在練拳架時想到這一拳是在打人,功夫就如何高明了的.如果基本功不足,聽勁不靈.沉勁不大,這一拳就可能毫無用處,或者反而失利,即使幸而打著,也不痛不癢,無濟于事的.須知人的思想是一,外多必然內少,如想到身外的用法,則肯定不利于自身功力的增長。
分清虛實 : 太極分陰陽,陰陽在太極拳中的體現,就是分虛實。太極是圓象,它如環無端,周流不斷,這就是練太極拳必須以腰為軸,走弧線和處處分清虛實的理論根據。雖說“一處有一處虛實,”注意肢上要分清虛實。不論進步.退步,必須把長的漸變,又慢又勻地交替得越細致.越清楚越好。即此虛一分,彼實一分,不斷流變,這才是分清虛實了。不是一腳虛,一腳實就叫分清虛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