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特點就是把健身與武術融合在了一起,就因為這樣的特點,越來越多人的都在練習太極拳,但大多數的人都是為了養生為目的去學習。想要掌握這個方法,就必須先去了解太極拳的含義。
太極拳的內勁,對于整個太極來說是太極功力的關鍵點。
自古以來就有“紅蓮白藕青荷葉,三教原來是一家”之說。儒家講每日三省吾身,佛家言內觀其心,明心見性,道家云守身如玉。武林宗風有修真者應凈其身心諸念為律。可知古之先賢大德對心性之重視。古人又云:物以類聚,人有群分,華夏愚智,各有高低。愚者困在物欲、情感和小術之中,而智者注重內涵和心性之修為,自我的完善,能使人身心逐漸凈化,臻至靈真完美的智慧,使人煥發出空慧聰靈的氣質。古人云;心生一念,天地盡皆知。惟有心如日月者,才有:“福慧雙修終需得,身名俱泰要留余”之愿力,是故,心存貪,歪,邪之念者,不論做人,功夫和修道學佛,定無所得,也會遭世人之鄙。而大德先賢傳功夫定慎之又慎,古自古以來的真師相傳者,少之有少。真師初傳,以武教之,以求磨練身心,驗其心性,嘆吾等愚鈍,初學得功夫一二,便沾沾自喜,便覺超人有長,沉迷于武技之小述中,心中充滿斗氣,殊不知離大道漸遠矣,是故真師長嘆,便不在以真法傳之,是故不是大道遙不可得,是人心自我障道矣,嗚呼!望吾輩習武修真之人,謹之慎之,引以為戒,并愿天下習武修真之人共勉,習得真功求得大道!!!
太極大道歌是個好東西。這歌訣的前面,到“周天旋轉,日月流光”是說顛倒陰陽。到“落落光華”是說混合陰陽,就是抱元守一的一了。到“發出三九”是說出相的過程,此時已經到達至中至正的境界了。此發是發生,而不是發勁的發。到“人已飛揚。”是說太虛的境界,不是把人打飛,而是自己飄飄如飛也。就是老子說的“至虛極”。以上都是內功,此時方可行拳,乃虛與太虛之間又成一太極也。“來回有神”,是用神來箍住相,意馬心猿都要用神栓住,神乃繩也!后面是說和他人之間的關系了,是用法,說也無意。
太極拳內勁次第論
根勁者,松沉勁也;整勁者,根勁以一貫之為整體也。
靈勁者.整勁之運動也,. 以根勁為基,繼而習整勁,進而達虛靈之變,為循序漸進之法,故名道次第也.然道著,一以貫之.故此次第,非次第而名次第也.
一論根勁: 拳手于根勁,入手之初, 大多以意往足下沉為法也. 其為入手之法,亦有益于學子,但非究竟之理也..身證根勁者,須知,此勁實為拳手周身骨節拉開,周身氣脈調柔為基礎,而加以中正之身法運動而成..故拳手應于大架子上下功夫,并以嚴格之身法求證于中正之理也..以此用功日久,根勁當有成也.此處對中正之法,如何強調,皆不為過.一失中正,架子拉開,周身散漫不成其勢,慎之..中正之法一明, 大架子則為端莊舒展之勢;身法開合有度,而成長袖善舞之美也.
再論整勁: 根勁之貫穿也,其要在三節到位也. 三節到位,整勁有成.進而論虛靈之勁: 運動中,整勁無所不在也. 渾函虛靈之意無所不在也.
太極拳的根勁和整勁,虛靈勁,都是比較的抽象的。
接手即知: 證整勁者接證根勁者之勁,能知其或丟或頂,蓋前者能徹知后者根勁未能貫故.證靈勁者接證根勁者之勁,能意在人先,能取先機,故有如水順勢而入之得.蓋前者徹知前者僅能在特定之時與位置能形成整勁,不能于運動之際,深證一動無不動,勁斷而意連之境;故后者推手,雖能卓然自立,守則有余,攻則不足,不能深思太極舍己從人之意. 證虛靈之勁者,身體力行而進乎道:以無勝而勝天下,以無爭而天下從之,以無為而無不為,故太極內勁, 君子之基 , 圣人之道也。
常聽人說,打拳神宜內斂,錯誤的理解它:感覺那拳越打越小,越打越縮在自己身上,越打越沒出息。就感覺不到周圍的草木風輕日月云動,沒有溶進天地之間的感覺,拳要能和天地對話,和微風同止同息,和身邊的大樹同根同生。和天邊的云朵同卷同舒……。一次推手,我偶然試著不拘己身,用意將身前身后幾十米的空間盡數吸起,合在對方身后,即出,對方后退一步說,呵呵,勁大。我不會推手,我沒什么內勁。“行拳時,須將身心放大開來,與日月星辰同在,與浩瀚宇宙同光”應該如此啊,如此才對。
葆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故可蔽而新成。釋:保持這個“道”的人,他不會自滿,正因為他不自滿,才能持之以恒,深會領悟,能除舊更新,前進不已。(不自滿,才丹田功力增長,貫通督脈,后天復返先天,調理肌體康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