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經過長期的發展和演變,現在太極拳已經有很多門派的太極拳,無論是哪個門派的太極拳都有它自身的特點,但是所有門派的太極拳都有相同的特點,那就是太極拳的本質特點,關于這點不能否認的。
練習太極拳講究的是心靜,無論學習任何門派的功夫心靜是前提。
我看過許多學生練拳習拳,有拳招無拳意,故曰:心意不調,拳為死拳,死練死拳,拳藝不高。簡而言之,練拳須勁到、意到、氣到,則內三合;內在調和,無有散渙,精氣神方能淬煉,則外形景致自出,方是有意之拳,為有生命之拳。對應用而言,有意之拳能傷五臟內腑,無意之拳則傷皮肉筋骨,對拳而言,非只是運動而已,能抒發情緒,亦能修練心性。功深者,從散發氣息,得知情緒,是意氣風發,是風平浪靜,是深邃難測,或是殺戮之氣,或是初學稚氣,各有其可理依尋。是故意念與身心相合,拳境高者可自由控制,境界低者不自知,何為所用?全憑一心,是拳可修心,亦可修身。
所以練拳必須有心,無心之拳是為死拳,心中無意,拳藝不高,縱然費盡心機,不免遺憾,錯用心地,無妄成災,須于戒慎之!打拳,皆有作意?作何意?無意是為行尸走肉。打拳外面形跡,里面精義。意吾心之意思也,心之所發謂之意,心正意則正,則官骸所形皆自然中規中矩,實理貫注于內,自無冗雜相參,身法有時偏斜,亦是中正之偏,偏中有正,具有真意,其意纏綿不絕,非硬挺霸氣,其剛氣何來?一則理發,一則氣煉,此氣非?剛,至中正氣是形剛意剛,但卻內函柔念。若是硬手,純由氣煉,若剛中有柔,柔中有剛,是由理發。故吾人所學,當留心體會,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有句古話這么說,拳打千遍神情自現、拳打萬遍神理活現。
此時更說明應用之難,身形不自若何能說應用,多半礙手礙腳,從應用這名字,就知曉是拳法高的變化與功用。對陳氏太極拳的應用而言有百分之八十皆是摔法,所以更是難以理解,不經解說,難以習之用之。一般人對太極拳的印象是不實用之拳,在民初后鮮有應用實戰高手,泰半多為誤解為養生拳法,其實拳法是集自衛、防身之實,所以拳法必有其功用,不能推托只為養生。一般拳法之應用原則,多半強壓弱、剛制柔、快欺慢,先哲能以慢敵快、柔克剛自是有一番原理。正因順理而行易,逆道而行難,故在?拳授課,時常會知學生拳理須通,而后拳藝須精,則應用方能深入與扎實。
應用要訣:
對打與練拳都必須注重每招每手的變化,然都不離六合之原則,一手有一手變化,一著有一著變化,然一勢變化,一拳套變化,皆須留心,無論是手、著、勢、套,變而能化,皆能順心如意,隨心所欲,無所怠滯,是謂六合。然手、眼、身、法、步、心六合習者需知,久積成功,積手為著、著合成勢、勢連為套,初習似覺有界,而后久練嫻熟,自然貫通,運轉自如,千萬變化,隨心所欲,是以化也。化乎規矩,化之境有二別,一為造化,一為神化,造其始化言其終,神化者從心所欲,不踰矩度。熟練自然,周身輕靈,全身自有神明,無形跡可擬,神龍變化,捉摸不定,隨意舉動,自成法度,技到此真神品,自然妙手空空。
(1)手,是接敵制敵先鋒,手法巧妙勝敵一招,輸贏自是輕松,所以手必須招是清楚分明,學者不可不知,其變化奧妙,或擒或打或點或拿。而纏絲勁,發于手上沾黏敵手是其特色,學者不可不知,所謂雙手萬能手的,其功用變化,是能搭配全身之應用,若沒手之配合的變化招式,變化不大,也無法神妙,亦無法自然。
(2)身,不管是轉換還是開合都能自身所得。
是以身為九節之主,上節-首胸腰,下節-胯膝踝,前肢-腕肘肩節者截,上中下,根中稍,頭上胸中腿下,又如首胸腰,胯膝踝,腕肘肩。三節分明,各部各位,各司其職,各盡其功,周身圓融,上節不明,無依無宗,中節不明,滿腔是空,下節不明,基石定松,節節貫串,周身一節,四肢不串,節節自散,是故何以制敵。運化為轉關之先機在于關節,關者節也,人之周身九節,故能轉關,又曰轉節。太極拳所說松柔;如何松柔,須要運化轉關,運化其滯氣,使之轉關達于虛靈,蓋虛則有以聚,靈則有以應,是故對敵真密也。然陰陽動靜之理,即虛者集,靈者感;集者靜,感者動。起落旋轉,開合變化,不離運化轉關,是謂之陰陽變,古人有云動靜交相養,是以柔筋活節,而至接骨逗筍,茍不如此,不足以言動靜輕靈也。則上下相隨,內外相合,輕靈沉著,纏絲運動,四肢百骸,筋暢絡舒,節節貫串,周身輕靈是也。再者,下節應注意,承上接下,首重其功。
(3)心,心為主帥,能號三軍,心堅則金石為開,是故一切號令為皆以心為主,無論練拳、練氣、甚至對敵,全憑一心,對敵之心不可散亂,散者無功必臨險地,心必專注,專者必令不敗,練拳臨敵,何心用之?心必守中庸之道,過與不及皆有弊,驕敵者敗,畏敵者必失,是以中正浩然之氣,用以臨敵必能制敵,用以練氣必至天境,用以練拳必至大成,故心不可亂,古云:暴者必失,仁者無敵是也。
(4)眼,古云:眼捷手快,練拳眼必隨手走,則拳法有神,拳法之形勢,以眼帶而有形有意,所以練拳必以眼隨手走,若制敵之意發以眼,而精明銳利,則利眼可震攝制敵,眼利心必專,若兩眼散渙,是以精神不濟,心必不專何能降敵,眼若漂浮必有鬼計,眼若低下心必膽怯,是以古人云:能焉搜哉,必知其眼。
(5)法,法者戰略,自古戰事攻防,不離武術之應用,體能戰技,皆屬制敵之要,故凡攻防之技,皆具備。一者方法:不外摔、打、拿、踢,點。摔者為摔法、打為拳打、拿為擒拿、踢為腿踢,中國武術特色在于經絡學亦即點穴,這是中國特有的一門學問。這些手法當然踢打易上手,踢比打有利,有二:一為腿長、二為腿粗,其弊靈活度不足,殺傷力較大為摔,擒拿不好使用,點穴神秘。二者策略:對戰之方法,對敵制敵首重于界,是故明界、破界,皆必清楚,下列以太極之用,分推手與散打二者說明于后。
(6)步,步法有二,一者腳法,一者步行變化,古人有云:雙手兩扇門,全憑腳打人。上有敘說,腿之踢、蹬、踹等,是為腳法,二者步行之法,閃展騰挪,跳躍飛竄,或絆或粘或隨或退種種皆要步法。然陳式太極更重步法之運用,舉凡插襠、管腳、逼中宮等,無不精妙,更有八卦步法,鮮有人知。所以以手沾黏連隨不為奇,用腳沾黏連隨是為妙,可惜現在此功法業已失傳,而吾人在因緣際會之下學之,甚感精妙,視為太極之要義。舉凡手走眼隨則意到,心以貫之,周身相應,百骸相連,是一舉動周身皆輕靈,其法法皆俱,天然而成,是因應自然而生,契合陰陽理脈,然步為身之根基,運動于步,亙顯神變。所以逼殺有力在于步法之功,進退救身亦在步法之妙,所以功夫好壞在于步法,應當細細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