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熟知的太極拳中,它的套路是由勢的編排而成的,便形成了完整的套路。可見勢在太極拳中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一切事物都來自力量表現出來的趨向,這一點就說明了勢的存在價值是不可低估的。
想要達到更高的境界,必須把把握好勢。
太極拳修煉達到高深境界者,氣勢恢弘,氣勢磅礴,以勢壓人,勢如破竹,勢不可擋,萬千變化寓于勢中,奧妙玄機隱于勢內,外以“造勢”,內以求真。故太極拳修煉,應舍“式”而用“勢”。何為“式”?《現代漢語詞典》對“式”的解釋是:“格式、程式、儀式、式樣、式子。”由此可見,“式”之一字,形式而已,并無內蘊。“式”與“勢”有著質的區別。“勢”,大而無限,小而無垠,隨機應變,變化萬千;“式”‘,靜止呆板,僵滯凝固,缺乏靈動,鮮有變化。拳以“勢”名,意蘊無窮;拳以“式”稱,徒有形式。
太極拳走架行功,始之為“起勢”,終之為“收勢”,掤、捋、擠、按、采、挒、肘、靠為八“勢”,單鞭、穿梭、分鬃、射虎勢勢為“勢”。太極拳勢勢環環相聯,勢勢絲絲緊扣,其勢含玄寓妙,玄妙無窮;外則形神混沌一體,內則神意混元一氣,如能呼吸與體勢合拍、內蘊與外勢共振,則可效應卓然、功能超群。是故,太極拳應舍“式”而煉“勢”。
太極拳搏擊中的體勢
1、太極拳搏擊中的“中正平衡”
練習太極拳要求身法中正,主要是立身中正安舒,支撐八面。
處處不使身體各部分散漫、失中。要表現出中正大方,嚴正舒展,和順的形象。前進、后退、左旋右轉時,四肢動作不論如何轉換,自頭頂軀干到會陰,始終須形成一條垂直線(上下一條線)。凡是軀干前俯后仰,左歪右斜,都會失去重心平衡。但在搏擊實戰中,軀干不能不有伸縮,重心也不可能不移動。這就要求我們在實戰時,必須平衡地移動重心,使人體重心盡量接近兩腿構成的支撐面中心。在實戰時的移步換形,絕不可使身體重心超出支撐面。只有這樣,才能獲得靈活而穩定的平衡。
在出拳、出腿時,要使身體的重力和支撐反作用力保持平衡。即出拳時的力度和腿蹬地的力度保持平衡。出腿時力度與支撐腿蹬地的作用力保持平衡一致。
2、太極拳搏擊中的“含胸拔背”
何為“含胸”?心以上為胸。含胸時,鎖骨保持平穩微向下沉,兩肩尖微向前向下蜷扣,胸腔微向內合,使胸部放松即為“含胸”。
什么叫做拔背?正確的拔背姿勢意思是消除肌肉緊張。
脊柱在脊肌的牽引下,節節松沉、直豎,又虛虛對準兩肩膀中間,脊柱骨節似有鼓起之意,兩肩要靈活,不可低頭,謂之“拔背”。
太極拳搏擊實戰中,在擊打動作開始時,上肢處于含胸拔背的狀態,可以增強彈性作用。狀如貓在捕鼠時,身體盡量蜷縮,下肢的胯、膝、足三部分關節再作甚強的屈曲,即能實現撲出與跳起的行動。在出拳、出腿行動時,上肢處于含胸拔背的狀態,可以減少上肢的轉動慣量。這樣便于提高肌肉收縮的速度和各關節的集中發力,更有利于各環節動量的傳遞與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