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中國的傳統武術,它擁有著豐富的文化知識。它不僅是武術項目也是一種健身的項目,正因為這種特點,太極拳深受著廣大武術愛好者的青睞,想要掌握太極拳就要先認識太極拳,這才是關鍵。
在中國傳統武術中,每一個動作圓柔連貫,每一式都是綿綿不斷。
太極拳,是一種武術項目,也是體育運動和健身項目,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起源于古代騎兵的槍法、長柄大刀法。其基本用法是:開、合、發。踩著高蹺來使用長槍、長柄大刀。太極始于無極,分兩儀。由兩儀分三才,由三才顯四象,演變八卦。依據“易經”陰陽之理、中醫經絡學、道家導引、吐納綜合地創造一套有陰陽性質、符合人體結構、大自然運轉規律的一種拳術,古人稱為“太極”。另有電影以此為名。
近代太極拳興起以來,傳統的說法都是由武當道士張三豐創太極拳。南岳國師文進之編著的《太極拳劍推手各勢詳解》一書,在談到太極拳的起源時有記:“張三豐生于遼東懿州,身高七尺,能日行千里,洪武初,至蜀大和山修道,二十七年入湖北武當山誦經。一日,有鵲雀急呼于院中,張氏聞之,由窗中窺見樹上有雀,其目下視,地下幡有長蛇,其目仰視,二物相斗,歷久不止,每當雀上下飛擊長蛇時,蛇乃蜿蜒輕身搖首閃避,未被擊中,張氏由此悟通太極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之理。” 古傳太極并無套路,原始骨架就是十三式,分別為定、進、退、顧、盼、棚、捋、擠、按、采、列、肘、靠十三字組成,它概括了太極拳的主要法則。
在太極拳中從教育的角度來看,它與太古代道家道教有著聯系。
太極拳是中華民族辯證的理論思維與武術、藝術、引導術的完美結合,是高層次的人體文化。太極拳形架之源,與道教科儀踏罡步斗極其相似,其間"禹步"之術是我國古老的養生術,道教法術中的禹步,即為今天的八卦步、太極圓環步的雛形。太極拳理論,直接來源于道教思想,道教繼承和發展老莊道家思想,在重生貴生、尊道貴德宗旨指導下,有一系列養生修身煉己、以求長生久視的鍛煉功法,集中且精當地體現在太極拳功法拳理上,"柔弱勝剛強"。在太極拳中,借力打力,"四兩撥千斤",以柔克剛、以靜制動,都來源于老莊哲學,故太極拳被稱為“國粹” 。 太極拳的運動特點:中正安舒、輕靈圓活、松柔慢勻、開合有序、剛柔相濟,動如“行云流水,連綿不斷”這種運動即自然又高雅,可親身體會到音樂的韻律,哲學的內涵,美的造型,詩的意境。在高級的享受中,使疾病消失,使身心健康。 明朝萬歷年間山右王宗岳認為: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貫通焉。虛靈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乎,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如秤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而。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陽不離陰,陰不離陽;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后,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舍己從人,多誤舍近求遠。
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
隨著太極拳的不斷普及,太極拳的理論也成為了備受關注的焦點。
其中關于太極拳的起源,歷來眾說紛紜,為當今武術研究中一個曠日持久的爭議課題:這種觀點認為,太極拳為明末陳王庭所編創。持此觀點的代表人物為武術史研究者唐豪、顧留馨等。唐豪先生在實地考察了河南溫縣,并查閱了縣志和《陳氏家譜》等后得出此結論。主要依據為陳王庭遺詩中有:“嘆當年,披堅執銳,掃蕩群氛,幾次顛險。蒙恩賜,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鬧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趁余閑,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作為其編創太極拳之論據;再者,據《陳氏家譜》載,陳王庭為“陳氏拳手、刀槍創始之人也。”由于廣為流行的幾大類太極拳與陳式太極有著淵源或師承關系,故加重了此說法的性。在一段時間內,這一觀點曾占主導地位,如《簡明武術辭典》等書中均用此觀點。
由于太極拳的理論根據是中國古典哲學中的“太極理論”,而道家和道教乃是此理論的發揮者,于是道教、道家與太極拳的關系問題也引起武林人士的重視,張三豐創拳說實則是這一現象的反映。這一觀點由來已久,“陳王庭創拳說”盛行以前,即為傳統定論。如楊澄甫所著《太極拳體用全書》自序中曰:“先大父更詔之曰,太極拳創自宋末張三豐,傳之者,為王宗岳、陳州同、張松溪、蔣發諸人相承不絕。”且附有《張真人傳》。更早如李亦畬《太極拳小序》中也說:“太極拳始自宋張三豐”。今人亦多有贊同此說者。其佐證文獻如《三豐全書》.其中記載“少林為外家,武當張三豐為內家”等。
王宗岳在中國太極拳史上的重要地位,為歷代拳家所公認。他首次運用易學概念,并闡發《周子全書》于拳理之中,寫成《太極拳論》.遂使“太極拳”名稱得以確立,其文也成為太極拳傳統理論的頂峰:由于王宗岳第一次較為系統地論述了太極拳拳理、拳技,且王在武史中有跡可查,故有人據此認為王宗岳總結前人經驗,首創太極拳于世,后傳人陳家溝:因現存有文獻記載,“王宗岳傳拳蔣發,蔣再傳陳長興”之說。
中國武術與宗教淵源頗深.至少在理論上可見其廣泛的牽涉。而流行的“內家”“外家”之分,將武當歸于內家,少林歸于外家,其立論客觀與否,可另為議論.但無疑加重了武術的宗教色彩。與此相應,出現“太極拳起源于武當山”的觀點,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持這種看法的認為,“煉丹”是中國道教的一大活動內容,也是古代研究養生術的一種方法.武當道士在長期的內丹實踐基礎上(多為靜功),結合呼吸吐納以及導引方法,發揮而成太極拳,其主要作用在于疏通經絡(如帶脈、任、督脈等),調和氣血,以達抗病延年之效.再吸收其他拳法之精髓而具技擊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