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太極拳就是個圓的運動,就像太極圖那樣不斷的運動著。其實太極拳的運動是三維圓的運動,在和別人推手的時候你就會發現,自身的三維圓和對方的三維圓通過雙發的接觸產生了相互的運動。
那么三維圓由什么組成的,很簡單。三維圓就是很多的各種圓形方式體和圓圈組成的。
那么,推手時怎樣才能使對方的中心軸偏斜重疊,從而達到破壞對方平衡與穩定的目的呢。
我們知道,推手雙方都是通過自轉圈(內圈)指揮手臂在做公共圈(外圈)運動,運動軌跡就是各種各樣的圓圈或圓弧。手的接觸點是圓弧上的圓點。圓弧上有無數個圓點。運動連續不斷、千變萬化,圓弧上的圓點的位置也在旋轉中不斷改變。圓弧上的圓點既可以是中點,指向對方的中心軸,也可以變成切點成為切線,兩者在一定的條件下互相轉化。在推手過程中,推手雙方都在仔細尋找對方外圈圓和內圈圓的中心點,并努力使它門偏斜重疊。
從推手方面去講,在我們接手的時候,一定就要填住對方的勁,不留圓點。
努力做到與對方相融,不丟不頂,不讓對方摸到我外圈上的任何一點。外圈與內圈的運動應方向相反。當我一手臂順著對方來勁的方向將對方來勁引至我外圈切線方向時,我的另一只手正好運行至對方肘尖圓點的位置,切線點在這時候也就成了對方圓弧上的圓點(其實如前所說,切點也就是圓點),指向對方中心軸,我只要肘填手應,內圈旋轉,機勢就會朝著有利于我的方向發展,我便有了將對方外圈中心軸與內圈中心軸打重疊的機會。反之,如果對方在我手臂上加力,我弄不清來勁的大小與方向,不懂沿切線方向化解,外圈與內圈旋轉方向出錯,不管是抵抗還是逃跑,機勢都會對我不利。因為,抵抗時,滯點出現;逃跑時,對方跟進粘隨,我丟扁,外圈與內圈重疊,皆為對方提供了打重疊的機會。
另一方面,我們要掌握機勢及時拿發。當摸到對方任何一個圓點時,都應立即做出反應,及時將對方外圓與內圈圓中心軸打重疊。沒有圓點的時候,應設法誘使對方頂扁丟抗,把圓點暴露出來,再將其外圈圓與內圈圓中心軸打重疊。外圈圓與內圈圓的運動方向是不同的,這才能維持內外平衡。推手時還可以誘使對方外圈圓與內圈圓的運動方向一致。在對方外圈圓與內圈圓中心軸重疊之時,及時將對方打出。外圈圓的中心軸與圈圓的中心軸一旦重疊,人仿佛成了一根棍棒,推按中間(如起式),棍棒飛出;推按上端(如白鶴亮翅),棍棒倒地;推按上端控制下端(如高探馬),棍棒翻轉栽地跌出。
總之,要在推手中取勝,就必須在與對方完全相融的前提下,對對方外圈圓與內圈圓的旋轉、圓弧上圓點的分布、重心的轉移了如指掌。因此外圈圓的中心軸與內圈圓的中心軸一旦重疊,既為得機得勢,應立即手拿身進腿切,穩準冷脆、迅雷不及掩耳地將對方打出。
在散手中找松
當練習太極推手時到了一定的程度,無論是步法還是招式都會定勢。
需對太極應用十三勢即:沾接連采,驚劈崩彈,纏繞封點,扔。有了理解才行。我和林文濤老師在練習太極散手時有如下體會。兩方搭手極輕,如蟲爬,用意接,全身意氣布滿,搭住即沾,與對手相連,攻不進,逃不脫,采動對方重心,手在對手臉部揮晃,驚嚇對手,向下發勁為劈、錘、崩對方中路,刀掌切,手指松彈,動步纏繞對方使其樁步不穩,拿纏對方勁路,封喉抹眉,切脖,點穴擊倒對手,若想逃脫或用勁過猛,已被拋扔出丈外,身體還未立穩,他已疾步如銀蛇穿梭到了面前,功夫稍差的怕你跌倒,將你接住。在這種推手中,必須全身各處都得放松,不與對手斗力,想頂也頂不起來,身體某處剛出僵勁,已被打出,自己心里漸明白該處為何未放松。文濤是太極散手高手,武德又好。至于傷不傷人,全憑他的意念和所用勁道。例如:封喉時,僅用大拇指和食指虛捏對手喉頭,手揮晃臉部時,手輕觸即收住勁,并不擊傷對手,繞步時,腳下管、套、勾、鎖對手腿部,若松不開,順勢已繞到對手身后,膝頂、杠摔、拋放,拋得出,也能將其帶得回,不用護具,而不受傷。技藝差者,心知肚明,細心體會太極散手之神韻,對散手中的松理解更上一層樓。在練習太極散手的過程中,若全身不放松意氣未布滿,缺陷處就會挨上。若技藝差者,茫然發勁,因他在發勁時,高手已知,雖然時間極短,僅零點幾秒,技藝高者可在你發勁前,發勁中,勁斷時,在你身肢發緊處,順勢借勁發放,輸得更慘。經過這些訓練,對突然爆發力的打擊下,身體也漸本能反應放松,對大松大軟,對輕靈的妙覺,電閃雷擊,捕風捉影,虛無、神明才逐漸有所認識。
在太極推手和散手中能將人騰空拋出丈外,一些人總持懷疑態度,總認為練太極拳慢騰騰的,那里會發出那么大的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