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太極拳的技擊方面來說,對太極拳中的姿勢的著法需要的是長期的學習加上自身的體會,而自然會達到的一種境界,學太極主要的是要精去在實踐中體會,用心的去體會這才是關鍵所在之處。
在太極拳中對技擊的要求就是要達到沒有意識虛靈的狀態。
比如說,太極拳的發勁動作,丹田氣下降到足,屈身坐腿撐腿, 挺身長腰, 氣從地面反射上行,通過脊椎、肩、臂、肘、腕、掌、指, 弓步蹬腿向前發力,前足同時下踏施作用力于對手。這個過程對日常不是這樣鍛煉的人是不習慣的,動作不可能協調的,會感到力不從心。而長期如此訓練的人可以在不自覺中完成這種發勁。
又例如乒乓球的發球動作,熟能生巧而發出各種轉向不同的球,上旋球、下旋球、左旋球、右旋球等, 一切自然協調, 干脆利落,信手而出。初學者則做不到。還有玩魔術的技巧,嫻熟的動作、天衣無縫的表演,令人瞠目結舌,驚奇不已, 明明是假的, 就是看不出破綻。
無論什么樣的動作都是由不會到會,由會到熟,都有一個過程的。
而條件反射的高級階段,就是太極之" 神明 " 階段,也就是拳法進入爐火純青、登峰造極的 階段。即心理、生理的自我調整已經達到自動化的高級階段, 只要臨敵, 立即使敵跌撲而出,全是自我保護的本能反應。即使突然受到外界剌激,這種體內協調關系也破壞不了。例如 : 人在無意中手觸火、或觸電,手會立即彈開,大腦尚來不及反應。這樣的例子很多,在意外情況的突然刺激下,人體潛在功能便會被激發。
道家 "養生篇 " 《莊子 : 應丁解牛》講的是一位的屠夫與梁惠王的對話,梁惠王見屠夫解牛肢體甚是熟練,忍不住大加贊嘆,屠戶將刀放下 , 稟告道 。" 臣所喜愛的便是一個道,這比技術更重要,臣剛開始解牛的時候 , 目所見,無非便是一頭牛而已,三年之后,我已經看不見整牛,目中所見, 俱是牛的筋骨結構。現在臣的眼中什么也沒有,解牛之時,臣以意念相觸,而不用眼睛看,眼睛已失去作用,全靠意念而已……
太極拳的對抗交手中, 人的武功技擊招數瞬息萬變, 若要做到如屠戶這般目無所見僅憑意念對敵,則必須先熟悉對方的武功招數,或者要在一瞬間便完全了解, 然后才能憑意念對敵, 比之屠戶更難一層。
在太極拳推手進行散打的時候,對這樣的要求有點難度,但想提高功力就必須要做到這些。
自然界萬物皆有規律可循。對方縱是出招緩慢 , 也必然帶動氣流, 即 " 氣場 " 起作用。這于內功要求則更高了一層 , 要在絲毫不緊張的絕對氣功下捕捉到事態變化的前兆苗頭,對人體生物場的微妙變化迅疾作出自然反應。
屠戶又說到 " 按照牛的天然結構,將刀刺于筋骨關節的空隙 間順著牛體的本來結構, 游刃于其間, 未曾經過筋肉聚結處 , 更不用說有刀砍在大骨之上了。好的屠戶一年換一把刀, 即是因為他是硬割的緣故。一般的屠戶一個月換一把刀 , 即是因為硬砍的緣故。臣的這把刀,至今已經十九年了, 所解的牛何止數千頭,而刀刃卻依然如同新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般。其原因便是牛的骨節有間隙,而刀刃卻沒有厚度,用幾乎沒有厚度的刀刃進入骨節間隙,定然游刃有余 " …。
從上面所論中體會到 , 為什么太極拳高于在一呼一吸的瞬息之間 , 未看到怎么運氣用力, 只用一指一點, 對于便會跌出丈外? 為什么僅用一指點中要穴, 他人即受制呢? 就是因其招數精, 能在毫秒之間判斷出對方的虛實間隙,幾乎沒有受到絲毫阻力,內勁便通過手指擊中對方的筋骨關節的要穴。這種功夫是靠多年的刻苦磨煉出來的。也說明了太極高手在推手中為什么看不見用力而對方傾跌的緣故。動作反應快則是因招熟,招熟了即精 ," 精 " 則出神入化 , 精則 " 神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