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練好太極拳,需要的是意氣力三種相結合,只有這三種結合到一起,才能真正的練好太極拳。這三種相結合能夠促使大腦更好的工作。同樣會給太極拳者帶來養身的作用,從而達到練習太極拳的目的。
一、心靜與意靜的問題
意的意思就是,我們在練習的時候,主要把自身的集中力都集中到練拳上。
思想要集中,萬念歸一,不能走神。要做到“腦必靜,思必純”、“意從腦施,靜從思純來”。首先要意識到套路,一勢一勢認真地按規范要求去練;其次要意識到呼吸與動作協調好。抻吸、收呼;擴胸則吸,收胸則呼;起則吸,落則呼;蓄勁則吸,出擊則呼。這是“內練一口氣”的主要內容。再次要意識到用腰帶動渾身動作打出柔勁來。其表現在出拳的胳膊穩沉有內勁,腳落地沉穩。靜、松、動、氣協調好,打一會,手發熱、脹,這表明血液流暢,大腦清明,精神爽,身體舒適,這是練拳的良好征兆。
但是,代代相傳的太極拳理論,它講的是心靜。說什么“學拳者悉心靜氣”、“練太極拳主要是練心”、“心平氣和”、“要心不妄想”、“要鎖心猿”、“靜定心法”、“心理平衡是健康的金鑰匙”、“要心靜”、“先在心,后在身”、“心主乎敬、又主乎靜”……
上面講到的引句大都指的是心與腦的,一般人起來都不能去理解。
心每天能跳動10萬次,向周身提供6000~12000毫升富含氧合血紅蛋白的血液,濡養周身各組織器官的細胞生長發育。尤其是大腦重量雖只占體重的2%~3%,但腦的耗氧量卻占人體總耗量的20%~30%,但腦組織本身幾乎不儲備供能物質ATP,全靠血液循環帶來的氧合血紅蛋白里面的氧氣,來維持生存和執行正常的生理功能,所以腦組織對缺氧的耐受能力低。由此可見,心靜不供血怎么能行?其實心就是供血的動力,它不具有意識功能。所謂“心靜”的真意就是意靜,“意”在腦不在心。“意”是腦的功能。
那么為什么武術界和武術刊物書籍,老提“心靜”指心談腦呢?其根源是受古典中醫學的影響所致。因為中醫理論是太極拳代代相傳的理論依據。中醫理論稱:“藏象學(按:中醫解剖學)中的心,在中醫文獻中,有‘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之別。‘血肉之心’即指實質性的心臟,‘神明之心’指腦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進行意識、思維、情志等精神活動的功能。”中醫學把精神意識、思維活動歸于心,故有“神明之心”的說法。中醫理論把“心”論述得詳而盡,把腦論述得略而簡。我注意到《參考消息》曾刊登一名西班牙記者說:日本軍國主義侵華史要記在腦里,而中國記者則說……要記在心里。因為外國記者沒受中醫理論紕漏的影響。
二、氣與血的問題
中醫學說:“人生于地,懸命于天,天地合氣,命之日人”(《素問·寶命全形論》)。人是自然界所產生,而自然界又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必要條件。“天人合一”首選應是“人在氣中、氣在人中”(抱樸子)。人的形體構成是以氣為物質基礎的。古人日:“夫生化之道,以氣為本,天地萬物,莫不由之……”、“人之有生,全賴此氣”(《景岳全書》)。又說:“人之所賴,惟此氣耳!”、“氣聚則生,氣散則亡”(《醫門法律》)。因中醫理論博大精深,一個“氣”字就有:
在傳統的太極理論之中,氣也是很難的理解的。比較的廣義。
不過用人體科學說話,可以將“氣聚則生,氣散則亡”理解為:“有氧則生,無氧則亡”。雖然比中醫說狹義,但更接近生活實際,好懂。氧是人生命第一需要。新鮮空氣含氧20.93%(按體積計)。一些危重病人的搶救、高空、高原、水底作業者重度缺氧,低于18%時都需補充氧氣。如果腦的供血供氧完全中斷在8~1 5秒內就會喪失知覺,6~9分鐘就會造成不可醫治的損傷。我體悟這就是有氧則生,無氧則亡的直感道理。
從武術書籍刊物雜志上可以找到大量的謎團解釋不通。例如:肺呼吸和實為生理功能的胸呼吸、內呼吸、外呼吸、以及意念氣所謂丹田呼吸、胎呼吸(胎息)、毛竅呼吸、大小周天呼吸甚至有腹式順逆呼吸等。
這么些呼吸名稱,我體悟都是同名異類,各有千秋。因此,我們必須共同把它理順弄清:
1.實質性的肺呼吸。肺呼吸是指吐故納新制造氧合血紅蛋白的過程。肺呼吸是動脈血即氧合血的唯一制造者。中醫理論曾說:“人之所賴,惟此氣耳!”“惟”也是獨一無二的意思。呼吸專用詞非它莫屬,只有它才稱得起有實質性的呼吸。
人體生理的肺呼吸本來很簡單,就是一吸一呼,或者說一納一吐,或一吞一吐;一吸一呼就是一順一逆,吸就是順,呼就是逆,順不能反呼,逆不能反吸,這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規律。順、逆呼吸質量大不一樣,順是納新空氣里的氧氣,逆是吐出體內的二氧化碳。
由于肺呼吸功能的作用生化了兩種物質:一是篩選吐出二氧化碳;二是納氧合成了氧合血紅蛋白即動脈血。為濡養周身各組織器官細胞提供了物質基礎。
2.功能性的呼吸。這是醫務界按其功能稱謂“內呼吸、外呼吸”。按生理學上講,肺吸入氧氣,排出二氧化碳叫外呼吸,流經肺部紅血球帶走肺內的氧氣,并向肺內排出血內的二氧化碳叫內呼吸。胸呼吸一般指的是肺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