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柔是太極拳的關鍵,想要正確的練好太極,一定把握住松柔。因為太極拳的中心就是以柔為主,常說的就是以柔克剛。柔在太極中早已是重中之重,所以我們練習太極拳的時候要把松柔放在第一位。
一、進一步理解松柔
對于學習太極拳的人來說怕的就是松柔了。
真正的理解太極拳的松,就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什么是松。二是學練太極拳為何要松。
松,其原義為使松(放松)或解開、放開。相關詞有松柔、松活、松融、松垂、松靜等,還有松散、松馳、松懈、松垮等。太極拳的松,應為前者而非后者。
松的終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緊,是密不可分的。
那么如何做到松呢。大概有兩個方面的含意:一是意念的放松;二是肢體的放松關節的靈活。具體的要經過,肢體的放長、關節的靈活、意念的放松、周身貫通、百骸輕靈這樣一個過程。
一是肢體的伸展放長、關節的靈活。陳鑫大師說:“沉肩墜肘;松腰圓襠,開胯曲膝;神聚氣斂,身手放長。”太極拳的練習,第一步就要去僵求柔,有意識的使全身關節、肌肉、整個骨骼松開、放展,使其韌帶拉長,忌僵硬。通過松開、放展,使全身有機地聯系起來,更好地連結成一個整體。
二是意念的放松。太極拳是內功拳,應以心意為主,然后才求身勢。故松,應是先松心意后松身勢。行拳時首先要放松心態,這也是放松的入手點。李雅軒大師說:“松須松心,心為一身之主,心松周身各部莫不隨之而松。”(做試驗)
三是周身貫通。楊式太極拳中的松,不是一味的松,包含著不松散的特點。
四是百骸輕靈。李雅軒大師說:“人,應該靈活;拳,更應該靈活。”
所以光有松柔,沒有輕靈是不夠的。松的目的也是為了在行拳時輕靈圓轉,行云流水。《太極拳論》說“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使周身各個環節都能隨心所欲地達到圓活、靈敏、滑潤,變化輕快,使各個有軸的關節,曠量不斷加大,可以向四面八方自由地轉動,以保證發勁時節節暢通,極快地把周身之力調整集中到施力點上去。
其實松不是在這里一句兩句能說清楚的,作為內家拳更需要現場的口傳身授,這里只能是簡單的泛泛說一下。我們少兒活動中心輔導站準備用一周以上的時間,作為一個課題,系統的教授和解決松柔的問題。比如如何放松肌肉、如何松活關節、進步退步中如何放松、意識如何放松、放松與虛實的關系、放松與腰帶腰拉的關系、放松與內氣鼓蕩的關系、意識與肢體的關系、如何把松貫穿于整個拳架中等等。
總之,太極拳使人們在柔緩、輕松的運動中享受養生保健的樂趣,是一門高雅的武術與藝術。初學者學練楊式太極拳時,一定要全身心放松,舒展大方,身輕、步靈、勁整;處處走圓,大圈套小圈,直到有圈不見圈,環環相扣;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外帶內,柔中寓剛,剛柔相濟。
太極拳就是這樣一種東西,慢練是為了快用;大松大柔是為了大緊大鋼;本是武術是要傷身害體的,卻又養生蓄精,讓健康廣澤眾生;這就是矛盾,這就是太極之陰陽。
二、談談拳架中的虛實雙重
古典拳論:“虛虛實實神會中,虛實實虛手行功。練拳不諳虛實理,枉費功夫終無成。虛守實發掌中竅,中實不發藝難精。虛實自有實虛在,實實虛虛攻不空。”在眾多演練太極拳的人群中,在組織競賽的個人與集體的太極拳演練中,不難看到許多虛實不明、雙重并在的問題。本人根據自己練拳的實踐體會和學習古典拳論的感悟,僅談一下太極拳拳架中的虛實雙重問題。
一動無有不動,周身協調,一氣呵成,這是演練太極拳的基本要求。在集體參賽時,為了求得整齊,就在某個定式處停著等待,則為雙重。集體項目要求整齊是對的,但不能停下來等待,只能用速度的快慢進行調節。舉著一只手等待,十分難看也難受。有的單個練拳時,把太極拳的一個名稱當成定勢,打到白鶴亮翅就停住了,讓大家看我做的是白鶴亮翅,打到摟膝拗步就停住,看我這是摟膝拗步,殊不知這就是雙重病的表現。如何體現一動無有不動呢?打一趟拳時,不能受名稱的控制和限制,走架過程中對于名稱要做到似而不見,摸而不著,行云流水,連綿不斷,后伴隨著收勢一氣呵成。走架時一個名稱接下一個名稱,動作靈活,不僵不滯。在練一套太極拳的過程中,要求不偏不倚,變換靈活,堅決防止一頭沉倒之弊病。走架時要撐圓,做肘與膝的動作,屈肘屈腿不要小于90度,保持大于90度。肘屈深了(小于900)易受制、無力不易反彈,腿屈深了,跟不上來,失去靈活變動。個別特殊動作,如下勢時,一腿屈膝一腿鋪地,就是要在剎那間,滾圈碾轉過渡到另一個動作,必須認真做好做準。整套演練過程,動作不要僵硬,保持靈恬運用。譬如,馬步兩腳相距過寬,下蹲過低,失掉彈性而影響動作靈活.即應叫“雙重”。弓步時如果兩腳前后相距過長,屈腿膝蓋超過足尖,失掉彈性勁而發滯,也不符合太極拳的要求,這就是半重偏重,滯而不正的毛病,亦可稱為“雙重”。
太極拳運動中也講靜,是指全身一動無處不在運動,同時也有相對的靜止狀態。譬如,退步時支撐腳較相對移動腳就靜。靜強調要從容不迫地專心練拳,精神不足松懈,而是專心于練習的動作中,使動作保持穩慢柔和,姿勢正確不呆板,呼吸自然舒暢,毫不矯揉造作。動與靜的對立統一,首先有益于大腦皮層的興奮抑制機能的調整。就是要做到: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避免雙重。
身體各部位虛實的存在,按時間來說是短暫的。隨著拳術姿勢的變化而變化。要虛實靈變,動作自如,就要進一步做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保持肌肉的張弛伸縮而有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