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中的意我想練習太極拳的人早已知道,所謂用意不用力,這句話體現了它在太極拳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無論是在整個太極套路中還是在太極拳的實戰中都離不開意念,它是整個動作的前提。
初學者在學習太極的時候如果不去很好的掌握住意念,那么練習太極拳就很費力。
現談一點淺識:
一、先賢們對“意”的論述
張三豐祖師《太極拳論》云:“……,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
明王宗岳《太極拳論》云:“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此處的“悟”也是指用“意”。“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此地的“默識”、“揣摩”也是教導我們用大腦去思考、分析、綜合。理解其中的拳理拳法,而后運用自如。
上面說的幾句話足夠證明了意念在太極拳中的地位,也告訴了我們怎么樣去用意指導練拳。
楊澄甫的《太極拳術十要》:“用意不用力”。
太極拳宗師們對“意”是如此的重視。
二、醫學科學研究對“意”在太極拳練習中的作用
據中國科學院武術協會理論研究部的研究:
長期堅持練太極拳者測出腦電α波占明顯主導地位,主舉突出,α波頻率增加,波幅增寬,α波頻率同步化,有序化,大腦機能進入良好的覺醒狀態。這種大腦的生理狀態與受試者的自我感覺:“恬靜舒適”、“神志清晰”、“精神集中”、“記憶力有所恢復和增強”是相對應的,從現代醫學觀點來說這種狀態將極大地調節增強人體內臟功能及免疫功能,中和活性氧毒素,促成生長激素的分泌,增強肌肉、消除脂肪,促進身心健康的生理作用。太極拳運動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導動作,即所謂“神為主帥”、“意動身隨”,只有達到這種要求,人體腦波活動才有可能進入以α波為主導的同步化、有序化狀態,能有效地解除人體因高節奏工作所引起的緊張情緒和生理無緒狀態,體內代謝的各種激素會大量分泌,血流量增多,新陳代謝的滲透更旺盛,皮膚營養更加改善,更具彈性、紅潤和光澤。
三、我是怎樣用“意”的
(一)從練習微笑開始,體會以心導形
首先是對著鏡子練習,用自己的心意去練習微笑。這是簡單的開始。在鏡子面前全身放松,展開,去感受全身。
(二)由練先在心后在身基本功太極步入手
為了便于操作,初采用高架小步幅,先松心,后松身,緩慢均勻邁步,分清虛實才可出步,速度均勻,體莫起伏,提腳莫高,隨起隨落,點起點落。腿自然伸直,方向準確,斂臀松胯,肩胯相合,重心轉移要沉穩輕靈,行進中掌握好隨遇平衡,注意膝對準腳尖,體會內外相合。
(三)在日常生活中進行思想高度集中的訓練
只在練習太極拳時練“意”,顯然時間太少,在日常生活中練“意”,將是大有好處的。將水壺之水加入保溫瓶為例:如隨便作這件事,可能會將開水倒在地上,甚至發生燙傷事故。如高度集中思想,用心指揮身手將開水準確加入保溫瓶中。這樣作不僅可避免上述事件發生,而且可增加很多以“意”導形的機會。
(四)在三維空間訓練形象思維
練“意”有一定基礎之后,要接著加強形象思維的訓練,在練拳時,假設有個同你身材相當的人在同你較技,你的每一攻防都是“有的放矢”以心導形把它表現出來。以“手揮琵琶勢”為例,設對方以右掌或右拳向我胸部擊來,我即以右手沾彼之右腕,以左手沾彼肘,隨其來勢帶回坐于右腿,用合力挫其肘關節,繼之以意連接下勢,做到勁斷意不斷,如行云流水,滔滔不絕。直到收勢,氣沉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