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攻防是太極拳者在技擊時經常使用到的。可以說太極是離不開攻防的,攻防是太極拳的精髓,沒有了攻防也就喪失了太極拳的意義,體現了攻防的價值性,那么太極拳的攻防的精髓又是什么呢?
在太極打拳的初始階段,解釋這個問題估計不能夠說得清楚,但是練習一段時間后,你就會發現在很多的攻防動作中就貫穿著一個內核。
(一)為弄清這個問題,我們先從簡化24式太極拳的“左右穿梭”談起。這是個攻防兼備的拳勢。其第一個動作是“落腳轉體”,第二個動作是“抱手收腳”,第三個動作是“上步錯手”,第四個動作是“弓步推架”。這四個動作合稱“右穿梭”。細心觀察,就會發現這四個動作在轉換的這程中,都含有螺旋運動。不僅動作的路線上有螺旋運動,就是在細節上也有螺旋運動。例如“推架”的“架”,它是個防御動作。假設對方用手打來,我用右手挑架。在挑架的過程中,右前臂要有個滾動式內旋。有了這個內旋動作,就可以使對方打來的手向外滾落,不致傷著自己。此外,用于招架的右前臂在內旋的同時,還有個向側上方上舉的動作,這是為使對方擊打的手落空。若沒有這一系列螺旋運動,那就極有可能被對方擊中,先失一招。
在右手挑架的同時,左手要迅速反擊。而這個“推”,也不是簡單的前推,而是向前側推出,并且在左掌接觸對方前胸的瞬間,有個旋轉推按的內勁,才能轉守為攻,把對方發出去。
“左穿梭”的意義就是通過相反的方向去攻防的意思。
不僅綜合拳比賽套路如此,太極拳幾個主要流派的拳勢,也有諸多相似之處。以“云手”為例,陳式拳(比賽套路)的向右“云手”,包括“收腳旋掌”“開步推掌”“插步旋掌”“開步旋掌”“旋掌平擺”“提膝橫擊”。單從名稱來看,這六個分解動作中,就有四個稱為“旋掌”。這“旋掌”動作要求雙手一高一低在體前做旋轉纏繞,也就是螺旋運動。即使“推掌”、“橫擊”兩勢,手臂在外放時,也含有螺旋式內轉。
向左“云手”的勁力也類似,只是方向不同。
我們再看看楊式拳。楊式拳(比賽套路)的“云手”,包括“轉體落掌”“云手收腳”“云手開步”“云手收腳”“云手開步”“云手收腳”幾個動作。兩掌和兩臂在體前交替畫立圓時,是邊云手邊做螺旋式的內轉和外轉,兩掌在左右兩側還各有個旋轉翻手按掌的動作,可以說這個拳勢自始至終,均含有螺旋運動。
吳式拳雖然和孫式拳的云手表現的形式不一樣的,但是整個的過程,都包含著螺旋運動。
(二)剛柔相濟是太極拳技擊中應遵循的一個重要法則,而“以柔克剛”則是太極拳攻防中的一個殺手锏。那么如何以“柔”克“剛”呢?我認為這個“柔”的核心,就是螺旋運動。不然這個“柔”,很難克“剛”。
按常理,在“剛”與“柔”這對矛盾中,“柔”處于劣勢,剛猛占有優勢,“柔”要勝“剛”,就要講究策略,這個策略的著力點,就是不能蠻打硬拼,而是像太極拳前輩們那樣,用螺旋運動的獨特戰法應戰。螺旋式運動的高明之處在于與對手交鋒時,不是以“剛”對“剛”的硬打,而是“隨曲就伸”,用“四兩撥千斤”的巧勁,避開對方的攻擊,再乘勢攻擊,螺旋運動力點多變,運動方向千變萬化,能迷惑對方,使其一時難辨用力的方向。我方則能運籌帷幄,在引進化打中,變被動為主動,反制對方,克敵制勝。
螺旋運動的威力,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得到驗證。比如,在硬木上打洞,用螺旋鉆頭鉆木,比用釘子直釘,鉆得更深,也更省力。在現代戰爭中,有螺旋膛線的槍打出的子彈,要比無膛線的槍射出的子彈,打得更遠、更準確,也更具殺傷力。螺旋運動的優勢以此可見一斑。
(三)那么螺旋運動是否有拳理依據呢?我們先看太極圖。太極圖是由一個外圓,和這個“圓”中的“陰陽魚”及兩個“魚”中間的一個“s”形曲線組成。一般認為“圓”表示無極;“陰陽魚”表示太極的“兩儀”,以及事物的運動是個此消彼長的過程。有趣的是界定“陰陽魚”的那條中線,不是直的,而是條“s”形曲線。對此可以有多種解釋,比如說它表示對立事物的變化是個從小到大的漸變過程。而一些太極拳前輩則把它視為拳理的依據,比如,王宗岳在《太極拳論》中有“隨曲就伸”的說法;陳鑫在《太極拳纏繞精論》中則說:“太極拳,纏繞法也。進纏,退纏,左右纏,上下纏,里外纏,大小纏,順逆纏。”似乎這個纏法在太極拳中無處不在。王宗岳說的那個“曲”,陳鑫說的那個“纏”,其實就是螺旋運動。以此為據,我們可以說,太極圖那個外圓中就包含的內核,也應是螺旋運動。當然太極拳攻防的內核,也不能例外。
太極拳的攻防,還有其他因素的配合,諸如內功的運用、“懂勁”等,這里就不一一詳述了。
由此可以看來,把太極拳看作是抱圓的運動,更不如把它叫做螺旋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