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中講到的氣,包括很多方面,既包括大自然的氣,也包括人體內的氣。武術的拳種理論認為:人在氣中,氣在人中。這句話體現了氣在練習的時候有多重要!自然界中的氣與人體的氣是內外交融的。
一、呼氣與吐氣
人的呼吸是出于生理的本能,而呼吸的動作時身體的運動,是被動的。
吐氣是有意識地加強呼氣,并結合武術運動中的發勁動作形成的氣法。吐氣不但加強了短促呼氣的速度,而且也極大地增加了呼出的氣體量。武術動作的發勁之招,一般都以吐氣配合,所以稱為以呼氣助發勁。
二、自然呼吸
自然呼吸就是人體本能的呼吸方式,這種自然呼吸的方式從出生的一刻開始,一直到生命的結束。初學武術的人,都應采用這種自然的呼吸方法,學練時,完全按照自己平時的習慣,毫不著意、毫不強制地去自然呼吸,這樣有利于用心學會動作的正確姿勢,然后才能在正確動作的影響下,體驗動作與氣息的自然配合。避免在尚未熟練動作時,過早地有意識地以呼吸來配合動作。會出現“努氣”、“憋氣”等不利于身體健康的現象。
三、腹式深呼吸與腹式順呼吸、腹式逆呼吸
什么叫做腹式深呼吸,是腹壁的起伏幅度,來加大呼吸量的方法。然而腹式深呼吸包括腹式順呼吸和腹式逆呼吸兩種方式。
腹式順呼吸與腹式逆呼吸的外形區別是:
腹式順呼吸在吸氣時,小腹部凸起,而腹式逆呼吸小腹部不凸。具體地講,腹式順呼吸是吸氣時膈肌下移,小腹部位隆起;呼氣時膈肌上移,腹部復平。腹式逆呼吸是吸氣時,有意識地限制橫隔肌的下降,好像吸入的氣只下降至橫膈肌處,相對地形成腹部橫膈肌以上隆起,橫膈肌以下低平的狀態。在呼氣時,氣上升從口鼻中呼出,由于呼氣的反作用力,促進橫膈肌下移,形成腹部橫膈肌以下部位隆起,橫隔肌以上部位平伏的狀態。內家拳派的形意、太極、八卦等拳種都采用腹式逆呼吸的呼吸方法。
四、腹式助呼吸和拳式呼吸
腹式助呼吸是由腹部運動參助的胸式呼吸,或者說是一種介于腹式呼吸和胸呼吸之間的呼吸方式。這種腹式助呼吸僅僅是在以胸廓舒縮為主的基礎上略有腹壁的起伏和橫膈肌升降的參與,腹部的運動不明顯。長拳運動中的忽起忽伏,疾進快打的動作,多采用這種腹式助呼吸法相配合。
拳式呼吸,也是武術運動的一種基本呼吸方式。它是以呼吸配合拳式,以拳式來導引呼吸,呼吸與拳式緊密結合的呼吸方法。拳式呼吸具有增強肌體抗擊能力和加大發勁速度和力度的作用。運用拳式呼吸的一般規律是:呼氣與四肢的回縮、重心上升、蓄勁、化泄等動作相結合;呼氣與四肢的伸展、重心下降、發勁、進攻等動作相結合。武術套路的編排,往往多注重于攻防的實際運用,特別像形意、少林、南拳等技擊性極強的武術運動,在氣息吐納方面不是以普通呼吸為唯一標準,因此,初學武術者不宜采用“拳式呼吸”,應該是在自然呼吸的基礎上,循序漸進,逐步增加運用“拳式呼吸”的比例,隨著熟練程度的提高而達到全部套路運動貫穿 “拳式呼吸”的程度。
五、丹田氣與氣沉丹田
武術界講究重視的就是氣沉丹田,練武術的人不知道什么叫做氣沉丹田就等于不知什么叫做太極。
丹田氣,是指在意識的引導下而歸聚丹田的氣感。這種氣感,能在意識的支配下隨意轉動,可到達全身的任何一個部位。全身練丹田氣,一般多采用靜止性的樁功為基礎練習,在練習中由自然呼吸入手,逐步過渡為腹式深呼吸,與此同時,要集中意念體會內氣潛轉感覺(形意拳的三體式樁功的練習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當體會到丹田部位有一種氣感時,就可以說“氣沉丹田”了。在此基礎上,要進一步加強意識的引導,加強氣感在丹田的聚集度和在意識的支配下使丹田聚集之氣所運行全身。丹田聚氣、氣運全身,要一直練到丹田的氣感隨著意識的支配由丹田放射性地流經周身爆發出來,或者是突然急聚于某一部位(進攻時采用),然后又瞬時回歸丹田。形意散手名家孫德宜先生的一個崩拳可達幾百斤的力量,這就是氣從丹田發,瞬間達四梢的結果。
以上說了幾種氣,它們的核心是“丹田氣”和“氣沉丹田”,在氣法中都不開氣沉丹田這一核心,它需要慢慢的去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