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太極拳的核心,那就是技擊。而技擊的核心就是勁力。很多太極拳的學習者很想去掌握這運勁的規律。在太極拳中很多勁力的理論觀點都是有誤差有分歧的,導致學者很難去全面的掌握。
一、運動規律
(一)沿路運勁規律
太極拳勁的運行是有路徑的,運動的路徑首先要經過自己的體內傳導,然后傳至技擊的部位。
1.螺旋纏絲。是指太極勁在傳導、運化和整合過程中,有自身的運化路徑,運勁時需要沿一定的螺旋軌跡,運用纏絲的方式進行化。不同的拳勢有不同的路徑和螺旋軌跡,腳腿、胸腰、手臂等部位也有順纏、逆纏等若干種不同的纏法。陳鑫著《陳氏太極拳圖說》中對此已作詳述并附有較直觀的纏絲圖,在此不再詳述。
螺旋纏絲規律,是太極拳運動發力規律中十分重要的規律,因此陳鑫著《陳氏太極拳圖說》中作了特別的強調:“太極拳,纏絲法也。”太極拳習練者必須詳加研究,細心揣摩,刻苦練習,才能掌握這一基本規律。在各式太極拳中,有的特別強調螺旋纏絲的問題,有的不提螺旋纏絲的問題,有的對螺旋纏絲問題有不同的表述。但可以肯定的是,螺旋纏線的運動方式仍然體現、貫穿在各式太極拳中。因此不管你習練的是何式太極拳,都不能不對螺旋纏絲規律進行學習、了解和掌握,否則拳技難以提高。
2.折疊運化。指的是太極勁在運化所包括的整個過程,除了我們運用的螺旋的方法外,還有就是用到折疊的方式進行。
折疊運化遵循其固有的規律,腳有折疊,手有折疊,胸腰有折疊,人身所有重大關節部位都有折疊 ,但“要緊之處,全在胸腰折疊運化”。太極拳習練者必須加以掌握,特別要掌握好胸腰折疊運化規律。
關于胸腰折疊運化規律,馬虹先生在《陳氏太極拳拳理闡微》一書中,將胸腰折疊運化方式分為胸背開合、左右折疊、前后折疊、上下折疊、斜向折疊,并對胸腰折疊的生理機制和這五種折疊運化的基本規律進行了詳述。
3.節節貫串。是指太極勁在傳導、運化的整合過程中,各組成部位之間勁力傳導、運化的基本規律。人體有200多塊骨骼,有許多關節,兩個關節之間就是一節。因此從骨骼關節的角度看,人身有若干節。節節貫串規律就是運勁時,沿勁路將勁力從一節傳導至另一節,節節貫串起來。對節節貫串規律的外型表現特征,陳照奎先生曾作了比較形象的表述,即像毛毛蟲運行一樣,一節一節地向前涌動。
4.手(勁)走圓弧。上面已經說過,太極拳勁是有著一定的路徑的,通過各種方式的傳導,而在于體外,技擊的部位就是要沿著路徑呈現著圓弧。
太極拳的外型表現特征就是圓弧運動,非圓即弧。只有在發力的瞬間,技擊部位才變成直線運動。太極拳要求手走圓弧,不要使其出現凹凸、斷續。不出現凹凸就是在走圓弧時,要走得圓,走不圓就出現了凹凸。不出現斷續就是走圓時不停留,要連綿不斷,停留了就出現斷續。那么發力出現直線運動,又怎么繼續運動呢?要迅速用小圈連接起來,這樣就可以相對做到不出現斷續了。
(二)走勁發勁規律
通過螺旋纏絲、折疊運化、節節貫串的方式,將勁運化到技擊部位后,按太極拳“引進落空合即出”的要求,在技擊對抗中這個勁還不能發,還要等到雙方勁接觸,我方接勁、聽勁、引勁跟勁,使對手勁力落空或斷勁時,才能發勁。
1.簡單地說就是在技擊對抗中將對手的來勁接住。具體地說,對抗中,對手運勁向我方*近,我方迅速將勁運到手的部位,向對方的手*近,并貼住、粘住對方的手,使接觸點不松開,確保我方的勁力與對手的勁力接上。接勁是太極拳技擊對抗中一項十分重要的技術技巧,對方的來勁接不住,就談不上后面的化打問題。
是否能接得住來勁取決于接勁的角度、手法及其運行軌跡、來力大小、技術技巧等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接勁的角度。對手運勁襲來,不能迎面接勁,否則,我方的勁會與對手勁發生迎面相碰而使接觸部位彈開,我方的手就難以貼住、粘住對方,兩個勁根本無法對接上。所以在接勁時,我方出手一定要與對方來勁保持一定的角度(夾角),從而大限度減少兩勁對接時的碰撞協和,這樣手就容易貼住、粘住對方。
其次是手法及其運行軌跡。手法及其運行軌跡要圓弧滾肘。手的運行軌跡不能是直線。如果是直線運動,你出去的勁與對方的勁的夾角超不過90º,作為改變對方勁力運行軌跡,破壞對方的進攻可以,但要貼住、粘住對方,還比較困難。因為這個角度超不過90º,兩個仍然會有碰撞需 使接觸部位彈開,只不過碰撞協和比正面接勁時要小而已。所以,接勁時手的運行軌跡要走圓弧。夾角好走到90º至135º之間,再與對手的勁力接觸,兩個勁力在運行方向上夾角小于90º,正向碰撞協和沒有了,只有斜向的碰撞協和,這樣就比較容易貼住、粘住對手了。除運行軌跡外,手法也很重要,因為兩個勁力斜向碰撞垢,相互碰撞的兩個勁力,雖然夾角小于90º,但仍有一定夾角,使兩個勁力分開。除要求手走圓弧外,還要求運用手肘旋轉手法,即滾肘。接觸時你一滾肘,勁力沿切線方向出去再與對方的勁力接觸,相互碰撞勁力的夾角又會減小,這樣更容易貼住、粘住對方了。
假如對方力比較的大,速度也比較的快,應對這樣的方法只能去躲力,不能硬拼,以不變應萬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