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意不用力”這是太極拳中的很重要的拳理之一已;而太極拳用“勁”則是“用意不用力”一。 在我們生活中進行扳手腕,就會說道他的勁大,當然也可以說他的力氣大,這些都是反應者一種“勁”的屬性。
其實說到底我們從物理學的角度來說“勁”和“力”都是一個意思。物理的定義是:使物體或某種事物發(fā)生形變的相互作用力。
常人用力,往往使某一關節(jié)和幾個關節(jié)周圍的肌肉緊張,做強直的等張或等長收縮,動作僵硬,不協(xié)調(diào),造成一用力則局部或全身僵硬狀態(tài),久之成為習慣。太極拳稱之為僵勁或拙力。
這種力,成為有力打無力,勁大打勁小的慣例和普遍道理。王宗岳說這樣的力“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后有也”。先天自然之力除本身具有外,還可以外在輔助鍛煉,比如舉重物、打沙袋等。但這種力用時則有力,不用時則輕浮,年輕時則有力,年紀大時力則逐年減退,直至退化成一堆泡肉。“文革”期間與筆者同代的許多年輕人舉石擔,拋石鎖,搬啞鈴等,練得膀大腰圓,胳膊有35厘米以上之粗,如今卻是力小肉浮了。而太極拳功夫較好者,胳膊棉里裹鐵,分量極沉,而且年紀越大功夫越深,勁道越足。
在我們的太極拳界中,大家都很少聽說練太極的人提起用“力”來闡述或者解釋太極拳。而是都是簡單的用“勁”去理解。
關于太極拳“用力不用力”的問題,前輩和方家論述很多,筆者不再狗尾續(xù)貂。倒是太極拳的“勁”尚可議論。
于此,太極拳的“勁”除了保留了物理屬性的特征外,還有其生理上的屬性。
筆者以為,太極拳的“勁”是人體力學的特殊結(jié)構,是內(nèi)氣在人體空間,經(jīng)經(jīng)絡運行產(chǎn)生,并通過肌肉、筋骨的對拉拔長、松柔協(xié)調(diào),而獨立存在、富有彈性的勁力。
表征為:
1、勁的存在時呈弧形和螺旋纏繞;
2、勁的大小、方向、作用點變幻莫測,來去無蹤;
3、勁的量化根據(jù)個人太極拳功夫的深淺、內(nèi)氣的儲量、肌肉筋骨的張力而決定;
4、勁的接觸點松柔渾厚、棉里裹鐵。
在太極拳中“勁”的存在形式有很多種,我們熟悉的就是采列肘靠、沾粘連隨、纏絲勁勁,除了這些還有太極拳中總結(jié)的寸勁、掛勁等,都充分展示了太極拳的多樣性和豐富多彩。
太極拳的“勁”在太極拳套路動作中表現(xiàn),在太極拳推手與散放中顯示。因此,太極拳“用勁不用力”和“用意不用力”同樣為太極拳重要拳理之一吧!
太極拳“用勁不用力”,講講容易做起來很難。如果不明白拳理和正確訓練方法以及自己的刻苦練習,是不可能做到的,有的人一輩子都達不到。
怎樣練成太極“勁”?筆者根據(jù)教學經(jīng)驗以為:
一要拳架中找
只要太極拳一走架,陰陽即起,則太極拳的“勁”就開始在人體空間運行,也就是周身要有“太極勁”。動作正確緩柔,內(nèi)氣能運轉(zhuǎn)是前提。先找“勁”的感覺,手有掤感,動作有弧感,周身有圓感。再找“勁”的點,即觸點、落點。太極拳每一動作都有技擊含義,那么,每一動作制服對手或化解對手的觸點或落點要知道、要體悟。久之,你在行功走架時,“太極勁”就有了感覺和體現(xiàn)。
二要推手中得
空架行拳有“勁”了,但一接觸物體就全無。推手練習不僅將拳架中體悟的“勁”感知于對手,還要聽懂、體會對手的“勁”。久之,知己和知彼的“勁”逐步得到。
三要喂勁中求
以上二點有了,但還不能散放對手,你只能聽得對手的“勁”,或化卸或化蹩,使對手處于背勢。這時,要拆拳喂勁。將每一拳架的勁別、勁點、勁路等技擊含義拆開講解,同時,老師當靶并使用攻擊招勢,學生應對,并以老師拆拳講解的“勁”在老師身上拿打、散放體會。這個時期,對老師的要求很高,沒有一定的太極拳功夫,當靶試勁不僅學生練不出太極勁,而且自己很容易受傷。所以,一般老師不愿意在自己身上試勁。但是,不經(jīng)過這樣的試勁,學生是練不出較好的太極拳“勁”的。
太極拳功夫的好壞,了解的深淺能反映出你是否對“勁”的完全掌握,是練好太極的重要標志之一,太極拳者不能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