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功夫。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愛上了太極拳這項運動。打太極拳不僅可以強身健體,而且可以幫助我們平復心情。但是,很多人在練習太極拳的時候,都避免不了會發生一些理解誤區。就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練太極拳的五大容易犯的誤區吧!
一、力的誤區
所有的拳法在基本的練習過程中,都是會產生力道的。在太極拳的練習過程中,也需要注意力量的掌控。
沒有力就無法用于技擊,只能作為強身健體的一種功法。因此,完全不用力也能技擊的拳術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
太極拳講究“放松”、“柔軟”、“用意不用力”以及“四兩撥千斤”等,并不是完全否認力的存在,而是要求每位初學者換掉天生的笨力,具備太極拳所要求的“松柔彈性內力”,這是個換力過程。
在學習太極拳的基本功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力道的掌握,盡量做到少用力。
過了這個階段,則非要有較大的“本力”才行,只是所用的力不能是僵力、蠻力、犟力,而是通過許多年的松柔不用力練習之后,練就的一種剛中寓柔(也即剛柔相濟)之力。
二、慢的誤區
沒有哪一種拳術在實戰中能以慢取勝的,太極拳也不例外。那為什么太極拳在練習時要追求慢呢?
和“力”一樣,在初學階段是為了換勁的需要和追求理法、技法的熟練、規矩(即守規矩階段),力求達到動作協調,勁力順暢,內力充足,技法熟練靈活。
所以,在練習太極拳的時候,慢練是為了更好的追求速度,在由慢轉快的過程中,每一個基礎動作,都必須踏實的練好。
太極拳要求的“以靜制動”也是一種避其鋒芒的應戰技巧,“靜”是等待好的時機,“動”則是快速反擊,慢了則錯過良機。“靜”終要過渡到快速的“動”。
“后發先至”、“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都說明了“快”的重要性。陳氏太極十四世陳長興所著的《用武要言》是太極拳技擊的高層次理論。
“起手如閃電、電閃不及合眸。擊敵如迅雷,雷發不及掩耳”、“發手要快,不快則遲誤”,從這些話中也可看出沒有速度、不講究快”的太極拳是不可能用于技擊的。
三、拳架及推手的誤區
“先求開展、后求緊湊”,這是對練拳過程的概括。拳架開展則大方好看,緊湊則不中看。拳諺云:“好看不中用,中用不好看”,道出了開展與緊湊的真正含義。
參加套路比賽者,要想得獎牌,拳必須打得舒展大方。因此很多大型的套路比賽往往限制了拳架朝實用性發展,誤導練習者舍本求末。
四、技法與規矩的誤區
任何拳種都有較全面系統、較獨特的技法,而每一技法都有一定的“心法”。心法包含技法于其中,技法靠心法的靈活運用才能體現;心法是全面的,技法是片面的。
現在有些發表在刊物上論述心法的文章很片面.不明真正心法,用于實戰就不能發揮作用。何謂心法?師傳“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就是對心法好的概括,非真傳口授不能知。
心法有其內在規律,前人早已歸納總結,純熟者便可靈活運用,非故弄玄虛,乃實實在在的東西,不知者難明其中之妙。
“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并不是某些人解釋的只在推手中去粘住對方,去聽對方勁路,而是進攻和防守,根據對手所處位置、動作姿勢等。
運用心法便可大致預知對方將從什么角度、采用什么方式向我發動進攻,胸有成竹地做好攻守的準備,即使打擊不到對方,也不會被對方所襲。
五、散手技擊的誤區
太極拳難懂、難練,正因為如此,大多數習拳者都把主要精力花在拳架及推手上,而在有了相當水平后仍停留在原地,不能提高到技擊階段。
散手技擊是太極拳的實踐功夫.拳架推手是理論功夫,理論不在實踐中檢驗是永遠達不到實用水平的。
前輩們授拳有“打入場、打出場”之規,師父是徒弟的靶子,徒弟能打贏師父才可以出師,表明弟子已將師之所學全部學到手,要想進一步提高拳藝就必須另投高師,多方求教,反復實踐檢驗所學。
找出不足,增補新的“營養”,方能有望成為高手(楊露禪就是一例)。實踐檢驗的方法,除了散手技擊外,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替代,因此可說檢驗拳藝水平高低的惟一標準就是“散手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