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太極拳的好處有很多。練太極拳不僅可以強身健體,而且可以放松心情。以前只有中老年人喜歡打太極拳,現在很多年輕的都市白領也加入到太極拳的行列。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太極拳的七大美感吧!
現在練太極拳的人越來越多,太極拳是一項很具有美感的運動。
太極拳作為一種文化、哲學、武術、藝術、養生道,它是形態美、神態美和哲學美的完美結合,給人以樸實簡約之感而又不失深邃豐富的內涵。
作為中華武術中的一朵奇葩,太極拳具備了極高的美學功能,特別是它的形態美、神態美和哲學美,由外及里、由淺入深地構建了其獨特的美學觀。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喜歡這種運動。
太極拳的各種養生價值,也被人們逐漸的推廣開來,然后并加以開發。
除了具有健身自衛的實用價值外,其獨特的表演藝術給人美的享受,使人賞心悅目,它傾注著中華民族的氣質、民族心理、民族美感和民族精神,太極拳的美學觀是東方古老文明之美的縮影。
對稱美
對稱美是中國傳統美學觀中的重要一種,古代建筑、書法、對聯等均體現對稱美、秩序美。
太極圖就是一張對稱和諧的結構圖,它是中華傳統智慧的縮影。太極拳,就是這一哲理在體育運動中的生動體現。特別是陳式太極拳,以剛柔、開合、輕沉等等一系列對稱、平衡、和諧動作為其內容,以順逆纏絲、動作螺旋為其形式。
在太極拳的練習過程中,都講究著對稱的美感。
它不僅有剛有柔,有開有合,有虛有實,有快有慢,而且講求剛中有柔,柔中有剛,開中有合,合中寓開。
運用到技擊上則有化有發,有引有進,而且化即是發,引即是進,化打結合,引進結合等,構成此拳的非凡風格。
動作都強調陰陽平衡,有上有下,逢上必下;前發后塌,左發右塌,右發左塌;逢左必右,逢右必左;有內有外,內外兼練;身法上要對拉拔長,又要相吸相系,強調對稱勁,勁要八面支撐,處處、時時保持平衡,做到周身一家。
節奏美
王宗岳《太極拳論》說:“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技擊精華》中記載:“進取捷若風,失機退宜快。”張志俊講:“快慢相間才是太極拳。”馬虹先生也多次講到“練習太極拳要快慢相間,快而不亂,慢而不滯”。
太極拳練快了,不能丟掉動作少了細節;練慢了不能顯得呆滯。在太極拳技擊中“進攻時速度快”是指通過充分準備,后以快速動作達到進攻(或防守)目的。
進攻(或防守)的決定性動作都要快,這個快不是盲目的快,而是有條件有目的有控制的快通過攻防節奏變化調動對手,尋找有效時機,以快制勝。
戚紀光在《紀效新書》說:“俗云拳打不知,是迅雷不及掩耳,所謂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有十下。”“拳打不知,一快打三慢”“迅雷不及掩耳”等拳諺是對技擊動作速度要快的重要描述。
正如《孫子兵法》中所云:“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進攻時要兵貴神速,乘對手措手不及,不動如山,動如雷霆。
但是在技擊中速度快慢是相對的,相對于不同水平的對手、不同的攻防動作、不同的攻防時機、動作的運使速度也是千變萬化的。快慢相見的節奏感是太極拳的獨到特色之一,更是其位列內家拳之首的重要原因。
開合美
陳鑫說:“學太極拳,學陰陽開合而已。”“太極拳之道,開合二字盡之。”一般講,所謂開,是指肢體和內勁向外伸展放大;所謂合,是指肢體和內勁向內收斂縮小。
具體講,不僅整體要有開合,一臂一腿也有開合,一手一足也各有開合。研究太極拳各種形式的運動,有時著眼于肢體的屈伸,有時著眼于內勁(內氣)的收放,有時著眼于纏絲勁的順逆,有時著眼于整體,有時著眼于某一局部。
“逢開必合,逢合必開”“開中寓合,合中寓開”處處總有一處開合,開時氣勢飽滿,合時精神內斂,渾然一體。
太極拳講求“內三合,外三合”。“內三合”,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勁合;外三合指的是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
由呼吸帶動丹田內轉配合外形動作,內外統一才能體現出整勁,使力形成完美的傳遞。內外開合變化練就“形斷意不斷,意斷神不斷”。
螺旋美
陳式太極拳以易學為基礎,以陰陽規律為基本規律,不論是從內到外,從上到下,從簡單到復雜都是走立體螺旋,即“處處走螺旋”和“無處不螺旋”。
陳照奎講:“以順纏和逆纏為基本纏絲勁。”陳鑫講:“拳者,纏法也。”《拳論》中有“拳法之妙,在于運勁”“緊要處全在胸中腰間運化”。
在行拳中講求“腰不動,手不發”,即使很小的初始動作,也先從腰部運動,由腰而背、而肩、而臂、而手回來同樣由腰部牽動并且要求走螺旋勁,完成“非圓即弧”運動。螺旋美如波浪、如山巒,起伏跌宕,給人以美的享受,緩解視覺疲勞。
線條美
太極拳講究式正招圓,招圓是整個過程的和諧圓潤,而圓的曲線運動軌跡無疑是一條重要的美感因素。
以“曲”為美是中國文化的重要審美取向。“曲”深涉到國人生活的各個方面。“曲水流筋”“曲徑通幽”是中國人理想的審美境界。
中國的文章語言藝術和繪畫藝術都特別講求“曲”的體現。所謂“深文隱蔚,余味曲包”,一個民族的審美情緒可以說是盡在其中。
古人云:山無起伏,便是頑山,水無漾洞便是死水。依此自然之理去領悟藝術之理,中國文學藝術的生命力多系接在這個“曲”字上,同樣產生于中國這個特定文化底蘊中的太極拳,同樣以“曲”為美,是一種圓中求圓的藝術。
無論是太極拳“非圓即弧”的外形動作,還是“丹田內轉”的內在運化均體現了“曲線美”。
姿態美
拳論言:“身必以端正為本,以周身自然為妙。”太極拳要求“立身須中正安舒”,中正即不偏不倚,無過不及,神自然得中之謂也。
太極拳身法的關鍵是端正、自然、順舒、靈動。武禹襄提出“身法八要”即含胸、拔背、裹檔、提頂、吊檔、松肩、沉肘。端正、自然、順舒、靈動的身法使太極拳具有與其他運動不相同的美。
姿態美,即姿勢、架勢美太極拳是非常講究姿勢的。太極拳處處呈圓弧,虛靈頂勁,氣沉丹田,沉肩墜肘,舒指坐腕,松腰斂臀,圓檔松胯,尾間中正,動靜有常,勢勢相連,綿綿不斷,“運動如抽絲,邁步如貓行”。
神態美
無動作外在的形就無從表現內在的神。形似是練太極拳的基本要求,掌握基本動作要領獲得直觀、可感、鮮明、逼真的審美效果。
若動作徒有其形,缺乏內涵,就顯得淺薄直露,動作松散無神。因而太極拳在練到形似以后要逐漸做到神似,以形傳神,在動作中表現內在的精神氣質,把典雅、清奇、和諧、自然的東方古典美表現得淋漓盡致。
演練太極拳如不能表達主宰形的神,就不能從根本上表現太極拳的神氣韻度美。形是神的物質基礎神則是形的靈魂。
任何缺乏神韻的運動只能讓人看成是一個軀體在扭動,卻看不到內在的思想和感情的表達。
當演練者把韻律、姿態與神韻經過細心的思考和領會后,使之揉合成為一個協調完整的有機體后太極拳才具有觀賞價值。古言道:“韻者,美之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