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練習太極拳的人越來越多。練習太極拳的好處有很多,不僅可以鍛煉身體,而且可以怡情養性。但是作為一個初學者,如何快速的練太極拳,從而學會太極拳呢?今天,小編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初學者如何從四方面練太極。就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吧!
初學者如何從四方面練太極
作為一個對太極拳不是很了解的人,可以從以下的四個方面來學習太極拳。
一、天資、明師、加身體力行的苦練是學好的先決條件
學太極拳這段時間,深覺太極拳理法精密,是一門深奧的學問,沒有一定的天賦,是不能有深的造詣的,無法體會其深層次的東西。
正因為此,要有懂太極拳理的、能因材施教的明師才能引導入門,少走彎路,適時的給予點拔。這是必備條件。
無論是什么樣的武術,如果你想要學會,都必須要下苦功夫。
太極拳是一門實實在在的學問,套路、推手、實戰等才是檢驗拳里正確與否的標準,注意用事實說話,而不是瞎子摸象,亂說一通,理論與實踐脫節。
然而,我認為學太極拳的人要有一種"儒將"風度,即要有讀書人的文化修養,有內涵有厚度的文質彬彬的氣質,明理通達兼容萬物的人格;又要有練武人的謀略與勇氣、豪爽。
意志堅強。這樣才是,真正達到自我的完善和人格的升華。
二、明確太極拳拳理對周身部位的要求
在一開始練習太極的時候,就必須了解太極拳的一些規矩和動作要領。
很多人認為大的精神自由是在混亂中創造秩序,即用規則來取得身體活動的有序與減輕思維的負擔,又達到發揮整體功力的效果。所以才有拳理,才要懂拳理。
太極拳拳理規定:立身中正。王宗岳《太極拳論》規定身體“立如平準,腰如車軸”。
中正要求:虛領頂勁,會陰里裹,胸虛腹實,尾閭中正,腰椎正直。陳正雷大師還說到抓地、扣膝、圓襠、松肩沉肘、舌頂上顎等等(這是定勢時的要求吧?也是基本的吧?)。
三、在行拳過程中則要做到螺旋纏繞、節節貫串
對于螺旋纏繞,正如陳正雷大師說的:旋腕、轉膀、沉肘;旋踝、轉膝、松胯;旋腰、轉腎、中定;還有運行過程線路的纏繞。
對于節節貫串,陳世通大師認為在行拳過程中要用意念引導每個動作,太極拳的轉動,應該是自下而上的轉動,從腰部分開,上下連接部分在胯部,應該要求節節貫穿,沒有停頓,沒有間斷。
顧留馨先生認為動作銜接處要有折疊、轉換。同時,張晉僖先生認為:"每個動作要做到外走弧先,內走螺旋,前后左右都是圓。在手的運行上,內旋時以手領肘,以肘領肩,以肩隨腰;外開時,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
兩手運轉時,左手管左半身體,右手管右半身體,以鼻和臍之連線為中心,在左手往右運轉,右手往左運轉過程中,都必須上對鼻,下對臍,使整個運動圓轉不離中心線。
在腿的運行上,在向前、左右開步時,要屈膝松跨,足尖上翹里合,足跟里側著地向外劃弧線鏟地滑出,開到適合位置,再移重心落實。向后退時,腳尖劃弧線先落地再移重心逐漸踏實。
在向左右旋轉方向時,一足支撐重心,另一足足尖上翹外擺或里扣,以足跟外側著地,方向位置移好,在移重心踏實。
在兩腿的虛實變換中,要走平行“∞”字的內外旋轉;在左右變換時要走后弧線;在前后變換時,要走下弧線。尋著這樣的運行軌跡,在以腰為軸的前提下,才能達到外走弧線,內走螺旋的圓形運動。"
四、學習太極拳的更要注重學習方法,用方法來掌握太極拳的技巧
因太極拳是一深奧玄妙的高深學問,不是一學就會,一蹴而就的。一定要用策略懂方法。初學時為重要的是要慢、松、柔,懂用意。
羅紅元、彭仕青認為練太極拳時只有動作緩慢,才便于解剖分析、領會動作要領,(在技擊時)便于熟悉攻防動作的運動路徑,便于形成動作的自動化,由量的積累達到質的飛躍,在技擊時心理上只有覺得對方的動作慢,而不覺得對方的動作快。
太極拳的慢練是造弓和張弓,也就是將人體變成強大的彈性體,并時時處處保持蓄勁姿態的獨特訓練方法,張弓是為了放箭,慢練是為了快用,慢練是手段,快用是目的。
初學要用意求柔與入松。對于柔與松,小帆所推薦文章中認為:"何謂松? 松是指修為的方法, 是謂身心于規矩之中自然放松。
何謂柔? 柔是指修為的結果, 是謂整勁能在周身隱而不發,自然轉換。"馮志強老先生認為心虛(即做到胸微含)則全身能松。"松是:意識松,胸松,胯松。
太極拳的注重用意,對于用意,我是這樣理解的,是在尊重太極拳原則的基礎上,運用科學方法的意識。即通過對太極拳本質的深刻把握,抓住關鍵原則而達到周身協調、發揮整體功力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