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隨著人們對自己身體的關注,養生運動也盛行起來。太極拳就是時下受歡迎的養生運動。練太極拳有很多的好處,不僅可以修身養性,而且可以鍛煉身體。今天,小編要和大家分享的是練習太極拳內功修為如何“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就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吧!
一、內功的初始修為是“守靜”
太極拳的練習分為內功和外功的練習。這是太極拳的兩個表現方面,是練習太極拳的根本。
即在太極拳訓練初級階段,內功主要練“靜”(外形靜而內氣動),而外功主要是練“動”(形體動而中規矩);到了太極拳中級階段,則是內、外功互為其根,亦即帶內功練拳,內、外功同時修為;在太極拳功夫的高級階段,則主要是內功的運行,而外功則可至無形無象,即太極圈練得從外形上看不出來,亦即“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高度。我們認為這就是“內家”拳術的要旨。
二、太極內功修為的是“以心行氣,以氣運身”
內功是太極拳技的核心。它可以增強人的體質,提高拳藝水平,增加技擊力度,亦可強化人體抗御外力的能力。
太極拳之所以可以抵御外敵,主要還是因為它內功的修煉。因為內功和氣功的結合,才具有了攻擊的效果。
大多數習練太極拳者都知道:“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或者“以心行意,以意導氣,以氣運身”這一太極拳名言。其實,這就是內功訓練的總體內容和行拳要求。
所謂“以心行氣”就是指用意識引導內氣,并按人的意志循經運行;所謂“以氣運身”就是把內氣運送到身體的某一部位或某幾個部位去。產生所需要的“內勁”,進而提高拳技。
這種“以心行氣,以氣運身”的修為與以“養氣”為目的的“守靜”修為有所不同:一是需要“意識”能動地參與,并作為內氣的向導;二是需要用逆腹式呼吸(與順呼吸相反,吸氣時收腹,呼氣時掤腹)作為引子啟動內氣運動;三是要練就的功夫是“內氣”的細、慢、深、勻運行和有秩序地開合。其具體的訓練內容、技理和程序,可做如下表述:
(一)以心行氣,自然循經
練習太極拳的時候,要用心,且練習的時候要以心行氣,自然循經。只有這樣,才能達到養生的功效。
這里所說的自然循經,并不是按著經氣在經脈中的自然流注規律(即始于手太陰肺經,然后交手陽明大腸經、再交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繼交手少陰、手太陽、足太陽、手厥陰、手少陽、足少陽、手厥陰、再返回肺經),周而復始地進行氣血流注循環,而是按著十二正經的走向循經。
即按《靈樞·逆順肥瘦篇》記載的“手之三陰,從藏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的規律循經。
這一訓練內容的目的有三:一是溫通經脈,二是摩蕩內臟,三是進一步深度靜心。
(二)以心行氣,充實帶脈
帶脈的“帶”字,含有腰帶的含義。它是人身經脈中唯一一條橫向圍身一周的經脈(其他經脈均為縱向)。
其主要功能是“約束諸經”,即循行于軀干的所有陰陽經脈均受到帶脈的約束。另外,《靈樞·經別》中說:“足少陰之正,至腘中,別走太陽而合,上至腎,當十四椎,出屬帶脈。”
這說明帶脈的起點是“命門”穴(命門穴即在脊骨由上向下數第十四椎,亦即現代醫學所說第二腰椎棘突下),亦即帶脈同足少陰腎經在“命門”處相聯屬并出自督脈,行于腰腹,而腰腹部是沖、任、督三脈脈氣所發之處,故帶脈與任、督、沖三脈有著密切關系。
充實帶脈的方法是:用意念引導由“涌泉”穴吸氣,循少陰經上行至“會陰”。再轉向尻后,過督脈“長強”穴,使內氣提至“命門”穴,此為吸為合。
然后,內氣由“命門”穴發出,沿腰兩側向任脈“神闕”穴及少腹(俗稱小肚子)運行,并使內氣扣合,此為呼為開。之后內氣按原路收回“命門”穴,此為吸,為合,不再放至足下。
下一個循環即內氣從“命門”發出達腹前會合,復又收回“命門”,即如此進行一開一合之運行,開時,少腹掤起(不是鼓肚子),合時,少腹放松。訓練次數可自行掌握。
這一訓練的技理和目的是:訓練腰部的掤勁,使腰成為人身之強有力的機樞,從而成為全身運動的主宰,即拳論所說:“腰為第一主宰”,同時訓練了腰部的內氣鼓蕩。亦即經梧先師所說,把自己的腰練成一根“鐵軸”(即如磨盤之鐵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