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已經(jīng)成為了很多人的愛。練習太極拳的好處有很多,不僅可以強身健體,而且可以修身養(yǎng)性,讓你的心情得到放松。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探討如何練習太極拳的單式定樁和單式彈抖勁,就讓我們共同來學習吧!
1、單式定樁
單式定樁是太極內(nèi)功修煉的一種,就是把傳統(tǒng)的套路,一節(jié)一節(jié)的分解開來練習。
特別要做的是“定樁貫勁”,所以也叫“定式子”或“正架子”,一般由于老師根據(jù)學拳者的情況而定。或開檔,或扣檔,或三七定樁,或四六定樁。
單式定樁是校形階段,也是再上一層樓之必需。俗話講:“沒有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
這樣練習就是為了讓太極拳的每一個步驟都可以規(guī)范,是在一步一步地規(guī)范太極拳。
否則就難“神形兼?zhèn)?rdquo;和“勁隨意走”,只能在圈外徘徊,進入不了高極階段而“終難入化境”,充其量也只能算一個晨練者或太極愛好者。
在單式定樁的訓練過程中,若無老師在旁指導可采取以下措施:現(xiàn)以陳氏太極拳的第一個動作“金剛拘搗碓”為例。
一、先調(diào)腳步與肩同寬,然后雙手微微抬起<由內(nèi)及外,以勁催形,以肩帶肘,以肘領手>,定勢三到五分鐘,雙手與雙腳呈對拉狀,雙手有明顯的上捧感和雙腳有充分的沉重感。
二、在練習的時候,慢慢地將手下按,身體下蹲。這樣做,手臂和膝蓋會有相輔相成的功效。
在雙手下按的過程中也要有“由內(nèi)及外,以勁催形,以肩帶肘,以肘領手”之意。
然后定勢三到五分鐘,由于于雙腿充盈會有強烈的沉重感,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一定要挑戰(zhàn)自我,多站一分是一分,直至極限,能超 過更好。
三、重心微向右移呈四六樁,坐右胯,雙手由右下而左上托之,在雙手上托時還要有“勁由內(nèi)出,以勁催形,以肩帶肘,以肘領手”之意,在右胯與雙手對撐的過程中,使右腿沉重感繼續(xù)加重,有明顯的左虛右實之感覺,然后定勢三到五分鐘。
四、重心慢慢左移呈三七樁,左坐胯雙手旋掌心朝外右捋外托,在旋掌心朝外和右捋的過程中要注意“勁由內(nèi)出,由內(nèi)及外,以腰帶肩,以肩領肘,以肘帶手”,定勢時雙手與左胯要對撐之意。
五、雙手先含而后捋(與左腳鏟步形成對拉),撐勁不丟,重心完全右移,提左腳左前方鏟步呈三世樁,定樁三到五分鐘。在左腳前鏟和雙手后捋的過程中,應有“勁由內(nèi)出,胯催膝而膝催足”和“以肩帶肘,以肘領手”之念。
六、重心前移呈三七樁,雙手后捋旋掌朝前,隨下肢重心左移呈上撩狀<勁由內(nèi)出,以肩領肘,以肘領手>,定樁三到五分鐘。
七、左手繼續(xù)上撩引右腳虛步上前,右手上托與左手相合,左手下按于右肘彎。在右手上托的過程中,與左腳要有對撐感。
雙腿左實右虛(右腳尖點地)呈九一樁形,左腿因負重載而氣血充盈,會明顯的覺重感,好能定樁三分分鐘。
八、左手繼續(xù)上撩引右腳虛步上前,右手上托與左手相同,左手下按于右肘彎。在右手上托的過程中,與左腳因負重載而氣血充盈,會明顯的沉重感,好能定樁三分鐘,盡量獨立支撐,勁貫涌泉。
九、左手下按于腹前旋掌心朝上,右手以掌變?nèi)溆谧笳菩?有意識的將周身之勁貫于丹田)。雙腿雙重著力呈五五圓襠樁形,定樁三到五分鐘,盡力鍛煉自身平衡。
十:身體下沉,猛震右腳(勁由內(nèi)出,以胯催膝,以膝催足)與肩同寬,同時右拳心朝上猛落(以肩領時,以肘催手)于在小腹的左掌掌心。
在“金剛搗碓”的整個練習過程中,從起到落共分了十個小節(jié),每節(jié)的“襠法”和“著力點”以及肢體的“位置”都有明確的要求。
練習時可根據(jù)不同的長短將每個動作或分分三節(jié),或分五節(jié)進行分解,然后按要求而為之,盡量使動作到位,該虛則虛,該實則實,該擠則擠,該按則按,否則,即便你練的滿身臭汗,也是徒勞無功。
2、單式彈抖勁
彈抖勁在太極拳運動中屬高級勁,隨著內(nèi)功的不斷修練功力會越來越深,功力越深彈抖勁就越脆。如果將“化勁”概括為陰勁的話,那么“彈抖勁”就正正規(guī)規(guī)的屬陽勁之范疇。
彈抖勁的形成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內(nèi)力的不斷積累,另一方面是內(nèi)力的快速爆變。“積累”是“蓄”,亦為儲備。“爆變”是“發(fā)”,亦為釋放。
前面已講過“丹田鼓蕩”,講過內(nèi)壓,內(nèi)力的不斷積累其實就是將內(nèi)壓不斷加大,內(nèi)壓越大爆變<爆發(fā)力>的能量就越大。
陳鑫和陳照丕在《陳氏太極拳圖說》和《陳氏太極拳引蒙入路》中曾有:“勁如火藥,無壓不爆,燃者無彈”和“蓄勁如卷炮,卷的越緊,爆的越響 ”之說。其意明確的表示要想發(fā)好勁,其關鍵是在于勁要蓄好。
彈抖勁在實際中對抗中應用極廣,無論推手,散手都有其精彩的表現(xiàn),能體現(xiàn)“彈”的要數(shù) “貼身靠”和“沾身跌”,能體現(xiàn)的“抖”的要數(shù)“下栽捶”和“外擺式”。
這些招法都屬瞬間爆發(fā)力,都是通過內(nèi)壓的“量變”產(chǎn)生的彈抖勁,彈抖勁的練習方法與驟,一直是大家都關心的問題,現(xiàn)取陳氏太極碰撞套路中的“掩手宏拳”一式為例,介紹如下:
定三巨型檔,左虛右實,右膝與右腳尖上下垂直。左手掌心朝下平伸于左膝上前,右手卷拳心向上置與右胯,定樁三到五秒。
然后身猛然逆旋前移,同時左肘后擊,伴隨右拳猛然發(fā)力。<以意領氣,以勁催形,將丹田之氣通過以胯催腰,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快速傳于拳面>。
每次練習應不低于五十次,能超過一百好。初幾天練習一定要注意動作的規(guī)范化,一但動作準確,就可以使全身之勁而為之。
其后,可對每個發(fā)勁一一照搬而行。久而久之彈抖方有大成,終可隨我所愿而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