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園的街頭,總會看見一些仙風道骨的老人在打太極拳。打太極拳并不是老年人的專利,現在時下很多年輕的小伙子們也加入到打太極拳的行列。接下來就讓小編給你們講講太極拳發勁如何做到松。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太極發勁這種“松”的特點,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太極拳理有言:“發于腰腿形于指”
這句話說的是,勁力要從足底開始發出,然后到達腰部,后才傳給對方。
所以,拳擊中,擺拳就比點、刺拳殺傷力大,因為擺拳向出發點到打擊點距離長,加速度就可以提高。這就像跳高要有相當距離的助跑,以取得加速度。
而太極推手的發勁(其實對散手的要求也一樣),是要在與對方有接觸后再發的,從外形看,并沒有將拳收回再擊出的那段助跑過程。
太極拳的發勁,是在自身體內完成的。
從腳跟到指端,如果都看作助跑跑道的話,那距離要超過擺拳發出的距離。
但要在體內完成助跑,一定要使跑道暢通無阻。
而實際情況是,未經自覺訓練,從足根發出的勁,一路上經腰、背、肩、上臂、肘、小臂、腕、掌等緊張的肌肉消耗,到擊發的接觸點上,力量已變得很小,速度已變得很慢,這就是內耗造成的打擊力的減弱。
二、一般人在發勁前,接觸點上不由自主地先用了勁
很快,對方就會感到你的攻擊,并且會快速的做出反應。
這就像總攻發起前一個小時,先讓對方察覺了我方的軍力部署、主攻方向,盡管對方不一定能完全扭轉局面,但也會使總攻增加傷亡損失。
在太極推手中,這時間就縮短為1秒甚至0.1秒。所以,太極發勁一再要求整體勁,也就是總攻要求同時打響。主攻方向上,直到總攻發起前0.1秒,也要毫無動靜。
所以,太極發勁其實要求直到發勁這一剎那,接觸點上還是不頂不丟,保持動態平衡,也就是“松”的。
許多人因為不明白這一點,在優勢十分明顯的情況下,在發勁前一剎那先用了勁,想給后面的總攻再加一道保險鎖,結果讓煮熟的鴨子飛了。因此,“發”得好不好,關鍵還在于你自己。
太極拳的動作,所以那么慢,綿綿不斷,其中一層原因,就是為了訓練你能以一種松靜自然的姿態去擊發,擊發等于不擊發,擊發等于走化。
無所謂擊發于走化,化即是打,打不離化,像我的老師當初教我的,“你把對方想出去”,這可能才是太極發勁之真諦。
三、太極發勁是剛柔相濟的運動
初學太極,力求柔軟,力求身肢放長,以生彈性剛。極柔軟,然后極堅剛。譜云:外操柔軟,內含堅剛,常求柔軟之于外,久之自可得內之堅剛;非有心之堅剛,實有心之柔軟也。
須知,太極拳是剛柔相濟拳,純陰無陽是軟手,純陽無陰是硬手,惟有五陽并五陰,陰陽無偏稱妙手。
善用剛柔者,到達落點時用剛,如蜻蜓點水,一沾即起,這是表現剛點的正確形象;在一切行氣運勁時用柔,如車輪旋轉滾走不停,這是表現柔點的正確形象。
故曰:行氣用柔,落點用剛,這是劃分剛柔的界限。譜云:神宜鼓蕩,氣宜內斂。意氣鼓蕩外顯以呈剛,意靜氣斂內隱以呈柔,神氣顯隱則剛柔變換,這是太極拳剛柔 變換的法則。必如是,方可得剛柔相濟之妙。
四、太極發勁是快慢相間的運動
譜云:初學宜慢,慢不可癡呆;習而后快,快不可錯亂。慢,須在精神提起與意氣變換的情況下求慢;快,須在動作沉著與能表現出勁別的情況下求快。
對單個拳勢來說,轉關處要慢,過了轉關處逐漸加快,運到落點處快,然后復轉慢,這是快慢相間的原則。
對整趟拳架而言,每個拳勢的快慢相間,都要具有均勻的變化幅度,慢時都是同樣的慢,快時都是同樣的快,這是勻清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