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里我不談拳理,只說說自己的一些體會。首先,我們知道無論我們做什么,只要違背了自然規律,就會受到自然界的懲罰。
我們練功夫也是一樣,經常有拳友問我太極拳到底應該怎么練
我是這樣理解的:首先我們要搞清楚“武術”是什么,然后才能明白太極拳怎么練。
千百年來,人們在生活和勞動中總結提煉出,能夠用來防身,健體的動作方法,同時給予整理傳播,逐漸形成一種技擊技術,叫作武術。
在武術中,我們發現很多功夫都是像形的,比如形意拳、螳螂拳、猴拳等等,而且很多武術器械都是勞動工具或是勞動工具演變來的。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武術它來源于生活。所以我覺得我們練功夫,就要回歸于自然。
前輩們告訴我們——“萬法歸一,道法自然”,你就可以發現技擊家們在格斗中,所掌握的原則就是“簡單直接”。很多人都說“功夫難以上身”,一個“放松”就讓我們追求一輩子。
到底怎樣放才能松呢?前輩們說得“松而不散,柔而不軟,鋼而不僵”怎樣理解呢?合適度又應該如何掌握呢?
舉個例子來說: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他們晃晃悠悠在跑來跑去,是多么可愛,突然他一下沒有走好,身體晃悠兩下,你以為他好像要摔倒了,但當你想去扶他的時候,他身體一抖,又跑開了。
當你想抓住他的小手時,他小胳膊一甩,你還真的不好抓住他,那不是一種先天的自然之勁嗎?而我們的孩子也沒有練過什么武術啊啊!有時候,孩子們的小手打到你臉上,你都反應不過來。
他們的腦子里想的就是打你一下,這不是他的意嗎?而我們練功不就是為了把后天的力轉化成先天的勁嗎?但我們現在練功時,只不過我們人為的把它給復雜化了。
在技擊中,當被人所制時,唯一的解決方法就是“放松”。分開理解不就是:“放開,松下去”。這樣不就給化解了嗎?
可是要松到什么程度呢
“松合、松轉、松放”。這個大家都知道,這就是一個“度”的問題。
這個問題曾經困擾過很多拳友,我們從“松而不散、柔而不軟、鋼而不僵”這幾句話里,基本就可以領悟到一個“擇其中”的理念。如果能做到這個,就可以更好的去“柔化鋼發”。我們常常說:“守中、用中、打中”。
當我們把這個理念放大且融會貫通時,是不是也可以用在這里“用中”呢?其實,什么都不能“過”,也能不及,正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干里”。
因為拳理說得很明白:“周身無處不太極”。拳友們學習拳理,一定要領悟它所強調“意”的博大精深,那樣你才能收獲更多驚喜。往往一些拳友追求拳架的漂亮,注意每一招,每一式都演練得非常清楚。
但往往就壞在這里,大家都把讓對手應聲而出的過程省略掉了,這是非常重要的地方。拳理強調“轉關過節,須留意”,每見數年純功,為人所制。雙重之病未悟而沒有“虛與實”的變化又怎么能“進,退須有轉換。
往,覆須有折疊”呢?這是產生“圓”的關鍵所在,沒有這些,就沒有:“陰與陽”。也就是說,不能稱為太極拳。拳理的每個字都很真切,它還讓我們領悟其中的真諦,“漸至從心所欲”。學者詳細辨別,是為論!
經常有拳友問我:這種拳和那種拳的區別是什么?我告訴他們,前輩們早就告訴我們“天下武術是一家”的道理,無論哪一種技擊技術,雖然在表現形式上各有不同,但它們追求的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打擊對手,并且能保護自己,得到強身、防身、健體的終目的。
太極拳作為一種集強身、防身、健體為一體的技擊技術,科學合理的把人體各個部位有機地分工,同時合成為一個整體,同時把技擊技術也提高到了一種包含哲理文化的層面。
它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同時也正是太極拳的魅力所在。我們習武之人應該準確地掌握和利用規則,而且不要把拳理人為地復雜化。
比如“心與意”合,簡單說就是想什么就去做什么;“力與氣”合,不就是做什么就用什么嗎?這樣理解起來就很容易了。知道了就是“心知”,做到了就是“身知”。
說白了,“功夫”就是要把一個準確動作的要求,經過千錘百煉,養成習慣。所謂“習慣成為自然”,那就是身知。
習武只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必須嚴格按拳理去做,這個理就是“法”,就是利用準確的方法,去養成準確的習慣,形成自然,這也就是“道”。
“道與理”是相互結合,也是各自獨立的。如果能把它們自然地統一了,你就會明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同時也會明白——“武者之理,人者之道”,終會做到——“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無極無所不盡其極。太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