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功四經》中對調息是這樣論述的:氣調而勻,勁松而緊,緩緩行之,久久功成,先吸后呼,一出一人,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內收丹田,氣之歸宿,吸人呼出,勿使有聲。
下收谷道,上提玉樓,或坐或立,吸氣于喉,以意送下,漸至底收。升有升路,肋骨齊舉,降有降所,氣吞俞口。
練太極拳如何進行氣息調養
恩師對這段經典論述是這樣解釋的:“前四句者:用功之時,調息氣如抽絲,鼻吸鼻呼。勁者,必先松用緊。唯其松之極,故能緊之至也。故以松用緊,非以緊使松也。
次八句者:此調氣之法也(逆呼吸法)提想真氣上升至頂也。下者,升氣后真氣落下也;優者真氣深藏于內,意想真氣漸收漸小,墜于丹田。
再六句者:谷道者,后陰也。自喉而人方能得氣之真路以入肺、人心、入肝、入腎也。氣雖入丹田,用意時必存想真氣深至底之勢方妙。
后四句者:此言真氣升降之路也,升時兩肋骨縫而升,開張,向上舉之,自然得竅。降時自背脊俞口而入,透前心方得氣之真路(俞口穴自脊骨上,下數第七節便是)。
關于調息的論述,確實很難說清何為達到上乘功法高境界的功法,一代宗師郝為真先生曾對修煉上乘功法這樣論述:“以力聲血,以血化精,以精化氣,以氣歸神,此中不祗有甘苦可言,直有生死之險矣。學者可于力上求,無輕向氣上覓,一入歧路,戕生堪虞。古人之不輕傳人,匪吝也。
不忍以愛人之術而殺人耳。無明師真訣,不可盲從冒險。學問之邃,予尚淺陋,未能窺其深,不敢贊一詞也。”
練太極拳在調身、調心、調息的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功夫達到四至六層功夫這期間,只是腹式呼吸,自然呼吸即可。
但必須明其原理,人生下來后就有一呼一吸之呼吸法,即后天維持生命之呼吸。我們練功行氣,就要改變其后天呼吸法,逐步回歸胎息,即先天呼吸法。
可以按其練功階段和層次逐漸推進,決不可強求,要順其自然。從自然的后天呼吸,逐漸深化到腹式呼吸、丹田呼吸,后回歸到胎息先天之呼吸。
(1)腹式呼吸:在自然呼吸的基礎上,以意導氣,以腹部肌肉群舒張和收縮的呼吸法,我們在練拳時或兩人推手時,由于活動量增大而感到氣上浮,呼吸急促。
的拳師說:“你把氣壓下去。”實際是沒有掌握好腹式呼吸的正確方法。
(2)丹田呼吸:在腹式呼吸法的基礎上,深化到丹田呼吸,即以鼻呼吸,以意領氣,使氣沉丹田的呼吸方法。
(3)胎息呼吸:是在丹田呼吸法的基礎上又深化到先天之呼吸,即胎息的方法。胎息要以意導氣,“吸氣綿綿呼氣微微,虛極靜篤,神凝氣結,心俞定而息愈微”。這就是達到修煉內功心法的高層功夫。
要講“調息”,必須要明白人體之脈絡,脈絡為人體內真氣運行的軌道,人身脈絡主要有十二正經,奇經八脈。
主要的是督脈和任脈。督脈在身后為陽,統帥全身陽經;任脈在身前為陰,統帥全身陰經。按呼吸循環來看是由百會、玄關、沖脈、任脈、帶脈、會陰穴往上返尾閭關、腎關、夾脊關、督脈、玉枕關、百會穴。
拳經云
緊縮谷道內中提。
尾閭一起縐節骨。
玉枕難過目視鼎。
來到丹田存消息。
悉心搭通鵲橋路。
十二時中降下池。
鎖住心猿拴意馬。
要立丹田海底基。
一時快樂無窮盡。
返本還元心自知。
久練自成金剛體。
百病皆除如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