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太極拳是一種起源于明末的漢族拳術。陳氏始祖陳卜全家定居清風嶺上的常陽村后,勤勞耕作,興家立業,為了保衛桑梓不受地方匪盜危害,精通拳械的陳卜在村中設立武學社,傳授子孫習拳練武。屬于漢族傳統武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太極拳是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是由古至今中國人所探索的一種人健康身體的修煉方法。太極拳名師親傳有十年不出門之說,而今社會正是處在高科技經濟發展時期,每個人的生活都是在緊張和忙碌中度過地,太極拳是否能在這種環境中得到繼承和發展,是值得我們去探索去發現去研究的一個課題。太極拳的這種功夫能不能像我國古人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藥一樣,被各個國家用到了國防上。
我國的火藥,從地雷、炮彈、巡航導彈、洲跡導彈,經過一次次地改進,使火藥的殺傷力超出了地雷的作用,起增加的能量是無法計算地。如今美國的科學家已經把探測器送上了火星,火藥用途的一次次地改進不足百年。瓦特用蒸汽作動力,推動了工業化的發展進程,從燃煤、燃油到利用風、光、水、電、核反應為動力源的過程也是在幾十年內完成的。
太極者,剛柔兼至,渾于無跡,外形似柔內實剛,說柔有柔,要剛有剛,忽隱忽現,剛柔相濟,此乃太極成功者之謂。然未成功前,如何積柔、如何成剛,則是每一個太極拳愛好者所關心的。
首先,于理要明白太極剛柔的內涵;其次,于法要掌握正確修煉的方法,經過長時期的鍛煉,逐步達到積柔、成剛,乃至剛柔相濟的階段。
太極二儀,柔之與剛。柔者陰柔,剛者陽剛;剛柔即陰陽之質,陰陽即剛柔之氣。常運陰陽二氣培養剛柔內勁,陰氣流行則為陽,所以剛歸至于柔;陽氣凝聚則為陰,所以柔造至于剛。陰中有陽而柔中寓剛;陽中有陰而剛中寓柔,陰陽得中,剛柔兼至;所以,陰陽互濟,剛柔相濟。此太極陰陽剛柔之理也。
所謂柔者,相對剛而言,指松柔、輕柔、柔韌、柔順之意,其含義是外顯和順而氣充于內。非軟、非散,非輕浮,軟散無力難以長功,輕浮無定難以生根,此皆偏柔之病。
所謂剛者,相對柔而言,指陽剛、沉剛、內剛、至大至剛之意,其含義是氣形諸外而內持沉著靜重,精神內藏不露。非強為、非努氣、非鼓勁,硬發強為氣血不和而有損元氣,努氣鼓勁力剛易折而為人所乘,此皆偏剛之病。
拳經云: “欲剛先柔,欲揚先抑”,就是說欲成剛先求柔,剛從柔中生,積柔自成剛,此是太極自然循環之理。而欲柔先求松,由松沉人手而得柔順柔韌勁。
關于松沉人手的要領和方法,可參見前節,這里不再贅述。至于太極柔勁的內涵須重復一下,即“太和元氣,渾然中伏”,充于肌膚,斂于骨髓。氣若不能充于肌膚、斂于骨髓,則無柔順可言,亦無沉著可言,剛勁終難問津。如何使氣充于肌膚、斂于骨髓?其訣竅就在于“一松一緊”。
所謂一松一緊乃精神意氣的松緊之謂,非筋皮肉骨的松緊之謂。心神意念一松則氣斂骨髓、沉歸丹田;心神意念一緊則氣出丹田、充于肌膚。一松一緊的方法,就是柔順沉著濟剛柔的方法,也就是拳經所云的“一氣運弛張”、“摩蕩柔與剛”的道理。
一松一緊,氣有弛張。弛者斂氣入骨、歸人丹田而為合;張者出于丹田、充于肌膚而為開。
一松一緊,神氣鼓蕩。隱于內是神意鼓蕩,顯于外是氣勢鼓蕩,行同水流,止似山峙。
一松一緊,勢有回環。氣運十分似潮漲,此時為緊;氣歸丹田似潮落,此時為松。潮水拍岸自回頭,一漲一落勢回環。
一松一緊,折疊往返。欲緊先松,欲松先緊;松緊之中有折疊,往返之中有松緊。
一松一緊,蓄發相變。松時為蓄緊為發,松如蓄水,發似決堤。欲發先蓄,蓄而后發。
一松一緊,剛柔兼至。松之為柔而柔中有剛,緊之為剛而剛中有柔。外形似柔內實剛,陰陽互濟無跡尋,外面柔似棉,內堅如鋼條。
一松一緊在習拳練功時的運用和體現是:開展時為緊,沉合時為松;運勁時為緊,定式時為松;逆纏相開時為緊,順纏相合時為松;胸腹開為緊,胸腹合為松;發放為緊,收蓄為松;進為緊,引為松;上一勢與下一勢之間有松,此圈與彼圈之間亦有松;往返折疊之處有松,轉關運化之處亦有松。
總之,一動一靜有松緊,一開一合有松緊,一圈之中有松緊,處處皆有一松緊。開合遞相承,松緊勢相連,一氣運弛張,太極理循環。欲向何處尋剛柔,一松一緊運天機。 所以說,一松一緊濟剛柔是培養太極剛柔內勁的入門訣竅。
纏絲勁是陳式太極拳特有的太極內勁。纏絲勁的內涵是心神意氣纏繞抽絲,其外部表現是形體的螺旋運動。
纏絲勁的特點是:其柔時,粘住何處何處纏,令人難進亦難去,如蠅蟲落膠,有翅難飛;其剛時,挨著何處何處擊,纏繞諸靠我皆依,如紅爐出鐵,人不敢摸。渾身上下處處是手,處處咬人。由此也可以看出,陳式太極拳的剛柔內勁,是通過纏絲勁體現出來的。
太極拳的螺旋纏絲運動合乎天體萬物循環不息的自然法則。古人謂之“纏絲法,默行乾坤不息之螺旋線,循環無端,神妙可物”。
太極者天地之大道也。物體運動離不開螺旋纏絲的循環運動,只不過有隱有顯、有強有弱而已。大者如宇宙間各星球的運行,小者如槍炮子彈的運動。
太極拳的螺旋纏絲運動亦合乎養生保健的衛生之道。人體的經脈互為表里,交聯環繞,如腰腹帶脈、任督兩脈以及行于里的三陰經、敷于表的三陽經,通過內纏絲外螺旋的運動,溝通周身奇經八脈、十二經、十五絡,使氣血流注,營衛周身,調解三焦,平和陰陽,內壯五臟,而又柔活骨節、肌腱、韌帶,外強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