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太極拳講究“后發制人”呢?眾說紛紜,有說是道家的太極拳很謙虛,有理也讓三分。當然這是對的,太極拳的修行者特別強調:有理也讓人,盡量不打人。
不過,“后發制人”的秘密,卻是思維和心理上高度了解人類思維運作方式的結果:真正對敵的時候,如果學會“后發制人”,將處處處于極為有利的地位,很占便宜。
道可道,非恒道。武道也是這樣的。一旦“恒”了,攻擊的方向和方式被固定了,就“完”了,變成了死拳。無論多么強大的攻擊,面對空氣都是毫無作用的。
內家的技擊原則,實際上就是永遠保持出擊的主動性,舍己從人,所謂的“拳不空出,亦不空回”,“見空不打,見實打”。
這與外家的拳法形成巨大的區別:外家拳處處要“搶先”,生怕落后,特別強調“先下手為強”,所以要求就是快狠猛。外形看起來就很神氣。
太極拳就不一樣了,處處“讓先”,為什么?一旦出手,就“有為”了,“固定”了陰陽。出拳的一瞬間,可以說是你強的時候,也可以說是你弱的時候。
而你強化一個方向的攻擊同時,其他的方向就全部變成了“虛”的,容易招致攻擊。可是你這時候已經失去了出拳的選擇可能,也就是缺乏“變化”了。
如果你的對手把握了這個弱點,避開鋒銳,襲擊你的弱點,就一定會倒霉。
同時,絕大多數的人,在出拳的時候是全神灌注于自己的對手,總想一拳把對手打趴下,這個時候,懂得心理學的知道,心理和思維上已經“恒”了,死了。
只注意到自己的拳,卻容易忽略對手的攻擊。這時候,出擊的效果好。這就是“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
太極拳手非常了解人的心理和思維特點,因此就專門研究并利用對手的這些缺陷來取勝。這就是“舍己從人,后發制人”的武道原則。實戰的時候,就會處處等這種時機,甚至會故意引誘你“主動出擊”的。
莊子說:“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就是故意讓你“先發”的,后面等待你的命運是“后之以發,先之以到”。在你正在全神灌注關注于自己的進攻和出拳方向時,突然從意想不到的方向襲擊你。
為了讓大家理解這個拳理,我選了一個身強力壯,練拳已經有點歷史了,比較刻苦,很喜歡“勇猛出擊”的小伙子來作示范,讓他出手“痛擊”我。小伙子很小心地等待機會,醞釀了半天,我這里卻靜靜的一點都沒有動靜。
小伙子看看似乎沒有什么危險,就找機會突然快速出拳,卻發現自己出手的同時,臉上被根本看不見方向的來拳重重地一擊,自己的拳立即失去了方向和力度。旁觀者也驚訝不已,總算明白了后發制人的道理不是瞎編的。
這個拳,由于很快速,旁觀的人很難看清楚,以為是一下。實際上是在對手剛剛出拳啟動的時候,立即上半步。用拳輕輕的帶一下對手的拳,使其偏離方向。
但是不用力,讓對手繼續上前,然后轉一個小弧線后向前直擊對方的中線,所謂的“護中,用中”,結果就是對方要挨一重拳,而且還不知道是怎樣挨的。因為他此時思維心理上正專注于自己的出拳,已經忘掉了觀察周圍的動靜。
總起來說:這就是內家“靜中觸動,動亦如靜;因敵變化,方顯神奇”的技擊原則。因此“后發制人”不是禮貌和修養,乃是道家知人識人的智慧體現。不過要做到就很難了,需要靜心體會這些武道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