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重,是太極拳之大忌,是病。從古代先賢到近代大師,以及當代拳家,都十分重視避免太極拳訓練中腳下出現的雙重之病的論斷。
王宗岳在《太極拳論》中云:“偏重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動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
李亦 的《五字訣》在“身靈”一節里說:“身靈,舉手可有呆象。有不相隨處,身便散亂,便不得力,其病于腰腿求之。”
楊氏老譜《太極沉浮解》中云:“雙重為病,失于填實,與沉不同也。”
吳圖南大師說拳,多次提醒學生;“兩足切忌雙重。”
楊禹廷大師談到放松雙腳時,諄諄告誡學子:“雙腳要放松平落,不要雙重,實腳要實足,虛腳要虛凈。”
陳氏太極拳家陳照奎先生,從實踐中總結出練拳“雙重”之病等50例。
以上先賢對太極拳的論述,提醒我們后來學子,在習練中須多注意避免腳下出現雙重之病。如何避免雙重呢?王宗岳公論道:“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
先賢教旨即明白準確。王宗岳還在《太極拳論》中開宗明義:“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動靜之機也。”沒有陰陽,還是太極拳么?無異于體操。太極拳即是陰陽變化中的動態平衡動行及重心的變轉。
什么是腳下雙重和手上雙重呢?凡太極拳習練者,在行動練拳過程中,以雙腳(腿)支撐身體重量者,均稱為腳下雙重。雙手雖不支撐身體重量,但在練拳時,雙手不分陰陽,用力平均,或在推手、技擊時雙掌用力,均稱之為手上雙重。
欲避手上、腳下雙重之病,一定要遵照陰陽相濟、陰陽變轉之拳理,循規蹈矩。如果自己在練拳時,難以把握,一定要請時師指教。
修煉太極拳多年之后,身上有了一定的功夫,也要經常糾正錯誤的練功姿勢,以避免由于姿勢有悖拳理規范帶來的酸、麻、疼痛、,憋氣等感覺。雙重之病僅是練太極拳中的弊病之一。
先賢在拳論中曾指出,肢體之病有缺陷、凸凹、斷續等三大病。陳鑫大師亦有的“三十六病手”警示后人,陳照奎先生在實踐中總結出練拳50病……
太極拳博在精深,如果練家對太極拳認識不清,對拳道理解不深,在修煉中犯錯也在所難免。其實,在練拳過程中,腳下常常會出現雙重,這僅是暫時的,瞬間即逝,而單重是絕對的。
武禹襄大師在《十三勢行功心解》中云:“虛實宜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節貫串,勿令絲毫間斷耳."這是習太極拳者必須遵循的.
有拳家指出,有諸多單式屬于雙重,如"如封似閉"一式.吳式太極拳的如封似閉,一陰一陽兩動,結構嚴謹,虛實清楚,陰陽變轉順暢.第一動(陰)"抽拳立掌",弓步變坐步,右腿為實,實足;左腿為虛,虛凈.左腿跟虛著地,腳尖上揚,上下相隨,左右手與左右腳虛實結合,也稱外三合,即左腳虛、右手實,右腳虛,左手實。
第二動“兩手前按”,從右坐步變為左弓步,左腳實,右腳虛,右手實左腿虛,如此即不會出現雙重。其實,腳下雙重與否不在拳勢,而在于練拳者對“陰陽”的認識和理解,對太極拳的結構是不是認真研究。在認識、理解拳架的基礎上,明白陰陽變轉,腳下、手上是不會出現雙重的。
若不知雙重為病,腳下仍以雙重處理拳式,則功夫很難上身。帶病工作是一種敬業精神,短時可以,常此以往則會加重病情,對健康不利,帶“病”練拳同樣不應該。
現在社會上練傳統太極拳的人不少,大多犯雙重之病。因為是傳統拳架,后學者不敢輕易改動,也就一代代傳下來。其實,太極拳習練者不但要繼承,還要發展,要興利去弊,有所揚棄,以免誤導后學。
太極先賢們從實踐中悟出,雙重之弊阻礙太極功夫的發展,近代太極大家又將雙重列為十分關要的弊病加以闡述,以警示后人,避免重蹈前人修煉誤區。
可惜,前人的警示與教導未受到有些習太極拳者的重視,雖有王宗岳、陳鑫等大家叮囑再三,可惜聞者寥寥,以致不少拳家仍然陷于困惑、無奈之中。
太極拳雖是先人所傳,難道不能再發展了嗎?祖先傳下來的火藥,如今發展成原子彈、導彈。祖先傳下來的雙重,會發展成絕癥、不治之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