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的定位
太極拳的“手定位”,以“不偏不倚,無過不及”的中庸思想為指導,以“梢節領勁,兩頭卷曲”原理為基礎,結合太極拳勢中的手、肘與全身關節的對應規律,總結創新的太極拳手定位理論。
研究發現,在太極拳套路中,手的位置90%以上都是在幾個特別利于經絡、氣血運行和骨骼佳受力的點位。經過優化之后,提煉出五個佳位置,分別命名為1、2、3、4、5號位,并賦予其太極拳獨特的呼吸方法.
肘法的定位
沉肩墜肘是太極拳的一個關鍵要領。沉肩的作用是:接牢肩部與臂部,讓軀干的力量更完整地傳到梢節。
墜肘的作用是:大限度地抵御外力碰撞,大面積地保護肋部。研究發現,只有當肘與肋骨成45°夾角時, 才可以大限度地抵抗外力和大面積地保護肋骨。
因此,我們練拳時,一般情況下,肘與肋骨就要保持45°夾角。這樣,一是可以完成墜肘的功能,二是可以讓動作變得大氣。
太極拳的虛實理論
練架子要分清虛實,與人交手亦須分清虛實,虛實雖要分清,然全視來之意而定。彼實我虛,彼虛我實,實者忽變而為虛,虛者忽變而為實,為不知我,我獨知人,則無不勝矣。
周身節節貫穿,節節之字,以言其能粉碎,則處處不遇牽連,故必不能牽動我,而我穩如泰山矣。雖虛實粉碎不相牽連,而運用之時,又能節節貫串,非不相顧,有似常山之蛇,擊首則尾應,擊尾則首應,擊其背則首尾俱應,夫如是,然后可謂之輕靈矣。
又如千斤之鐵棍非不重也,然有巨力者可持之起;以百斤之鐵鏈,雖有巨力者不能全盤掌之而舉也,以其分為若干節故也;其雖分若干節而仍貫串,練太極拳亦猶如意耳。
如何練習太極拳的眼法
太極拳要求心靜、眼明、身靈、手準、步穩,五者以心為統帥,而“眼為心靈的窗戶”,可以從眼這窗戶里看出思想的活動來,正如戲曲,舞蹈中傳神的表演一樣。練拳時眼的要求也是同樣重要。
在初學太極拳時,因眼要經常觀顧教練的動作,所以不能使眼法與身手步配合一致。初練太極拳的人,眼法上容易出現以下幾種毛病:眼愛向地上看;或是顧東擊西;或是目若垂簾,顯得懶散,甚至昏昏欲睡;還有個別人在打拳時頻頻抬頭望天。
所有這些都是不符合太極拳眼法要求的。
太極拳眼法的基本要求是:在練拳過程中眼光一般向前平視,同時隨身法、手法和步法的變換,顧盼兩手中主要一手的動作;當手將到定點時,眼神應先到定點位置。
所謂“眼隨身轉,手眼相隨”。上面講眼神先到,并非指在此刻丟開手的動作不去管,而是兼顧,直到手到達定點。否則,就不是手眼相隨了。另外,在推手時,眼要隨敵動作的角度、方向而變化。
如何練習太極拳的聽功
聽勁,是太極拳的術語。
聽勁.是太極拳推手、散手的核心。
聽勁,是王宗岳太極拳“著熟、懂勁、神明”的由來。
聽勁,是太極拳技擊的前提。沒有“聽勁”,太極拳任何拳勢、功力等在與對手搏擊中將無濟于事。
因此.“聽勁“于太極拳非常重要,但凡太極拳推手、散手,無不將“聽勁”放在重要位置而不斷地深入訓練。
關于“聽勁”,前人論述的較多。代表性的有鐘振山:聽勁是“用感覺察覺對方動作輕、重、快、慢及勁源動向”。
王風鳴:聽勁是“靠大腦中樞神經靈感指揮,靠自己平時練太極拳所練就的既松柔又沉著的手臂去接觸對方手臂,靠這種皮膚觸覺的感應來體察和掌握對方來勁的意圖”。
綜觀上述,聽勁,可歸納為一是皮膚的觸覺,二是中樞神經的感應。
應該說.這樣的論述是對的。筆者認同這樣的說法.但筆者還認為有繼續研究下去的必要 我們都知道.”聽勁聽勁”重在“聽”字。
但“聽”,并不是要你用耳朵去“聽”。果真如此? 以推手為例。雙方你來我往,互為陰陽,圍繞雙方周圍就形成一定的“場”。
在這一“場”中,雙方的勁,不僅體現在雙方的身體上,也體現在離開雙方周身一定距離上。也就是說,雙方交手實際范圍大于雙方身軀的范圍。
這個范圍,筆者借用”磁場”的語意姑且稱為“勢場”.意即雙方較量技勢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