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它歷經了三百余年的發展歷程,終于迎來了21世紀大發展的喜人局面。其從鄉村走向城市,從自然走向科學,從中國走向世界,已成為數億人追求健康的鍛煉方式。
2006年5月,在第三屆全國太極拳名家研討會上,研討得出了目前我國太極拳存在的三種形式,即太極功夫、太極拳運動、太極拳競賽。在這里就本人多年習練太極拳、傳授太極拳、開展太極拳運動的實踐經驗,談談對太極拳三種存在形式的認識。
一、太極功夫
太極功夫,又稱傳統太極拳。太極拳是中國武術中的一個優秀拳種,是先輩綜合地繼承和發展了各家拳法,把武術中的手、眼、身、法、步協調運用,結合古代的導引術和吐納術,吸取古典唯物哲學的陰陽學說和中醫基礎理論的經絡學說,是以技擊動作為主要內容,而形成的一種緩慢、柔和、輕靈、沉穩、連貫、協調、內外兼修的上乘拳術。
構成太極拳的三大要素是武技、哲理和養生。這三大要素是太極拳的精髓,是太極功夫的核心。
武技要素 太極拳與其他武術一樣,以技擊動作為主要內容,一招一式無不與技擊、攻防緊密聯系。其發展初期,在天高皇帝遠的“人治社會”里。太極拳的攻防技擊的確發揮著防身的作用。
哲理要素 太極拳采取我國古典哲學的陰陽學說,要求“靜中觸動動猶靜”、“柔中寓剛、剛柔相濟”、“虛實分明,開合有致”、“內外合一,形神兼備”。
養生要素 太極拳把我國源遠流長的養生法,即俯仰屈伸運動肢體的導引術,主張呼吸與運動相結合的吐納術,主張“以意行氣、以意導動”的引導氣血循環周身的經絡學說,與武術的動作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內外放松的狀態下,使意識、動作、呼吸密切配合,從而產生良好的健身養生作用。
無數先賢為了錘煉攻防技藝、深化太極拳哲理、體悟養生妙術,而逐漸形成了太極拳完整的理論體系。三百年來,太極拳由陳式太極拳械直接或間接地派生了各式太極拳。雖然派中衍派,流中分流,但各流派傳人都在嚴格繼承本流派風格特點的基礎上,鑄造了太極拳的堅實根基。
二、太極拳運動
太極拳運動,又稱健身太極拳。強身健體是太極拳當下的主要功能,前人結合養生術、經絡學說演拳,強調每招每式都在意念的引導下,始而意動、繼而內動、再而形動。從中醫理論上講,以意導動有利于經絡疏通,從而確立了太極拳獨特的健身功能。太極拳《十三勢歌》里就有“詳推用意絡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這一說法,這都說明了古人十分重視太極拳的健身功效。
隨著時代的發展,太極拳的技擊功能在不斷弱化。其健身功能日益受到老齡化社會的重視,學練太極拳的人幾乎都是以鍛煉身體增強體質為出發點。在這種形勢下,應該因勢利導,在不否定太極拳文化基因、歷史作用和繼承太極拳精髓的前提下,從體育的角度,與時俱進地理解太極拳,從現實功能的角度去評價太極拳、宣傳太極拳,使其真正成為人類健康的手段,成為現代體育的運動項目。
現在大多習練太極拳的組織形式基本是集體演練,幾十人、幾百人自動組合在一起,聞雞起舞,隨著輕柔的配樂,演練各式太極拳,并成為了一種生活規律。拳友們在一起交流技藝、陶冶情操、增進友誼,氛圍十分和諧。
健身太極拳演練的內容十分豐富。國家武術主管部門統一編排的有競賽套路和其他各式太極拳傳統套路,除了太極拳以外,還有太極劍、太極刀、太極扇、太極槍。人們以健身娛樂為目的,形成了大眾太極拳繁花似錦的大好局面。
三、太極拳競賽
太極拳競賽,也稱競賽太極拳。1989年國家武術管理部門組織專家,依據傳統性、競賽性、科學性的原則,以五式太極拳傳統套路為素材。相繼編制出了陳式、楊式、吳式、武式、孫式太極拳競賽套路(1997年編制武式太極拳競賽套路),還編制了融各式太極拳風格為一體的42式太極拳和42式太極劍。突破了民間傳統太極拳和競賽之間的隔閡,真正把傳統武術納入競賽體系。
由于各式競賽套路內容充實、運作規范、結構嚴謹、布局合理,受到廣大太極拳愛好者的熱愛,成為健身太極拳的主要內容。
由于各式太極拳競賽套路的迅速普及,極大地推動了太極拳運動的發展,各種形式的太極拳競賽活動應運而生,國家、世界武術管理部門舉辦的“全國性太極拳、劍比賽”、“全國武術錦標賽(含太極拳)”、“全國中老年太極拳比賽”、“全國運動會”(含太極拳項目)、“亞洲運動會”(含太極拳項目)、“亞洲武術錦標賽”、“東亞運動會”、“世界武術錦標賽”及各省、自治區運動會(含太極拳項目)定期舉行。
全國各省、市舉辦的各種地方性的邀請賽、交流大會、武術節、健康大會及各流派太極拳比賽也頻繁舉行。在各級地方性比賽中,除了設置各式太極拳競賽套路外,同時也設置了各式太極拳傳統套路和劍、刀、扇、槍套路比賽。各式太極拳名家傳人也根據競賽的需要,改編了既符合競賽要求又保留傳統風格的傳統套路,極大地豐富了競賽內容,形成了太極拳競賽的大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