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經濟迅猛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全民健身運動蓬勃興起,陳,楊,吳,孫,等各類太極拳,不僅受到國內廣大武術愛好者的喜愛,而且傳播到世界許多國家。
然而,在廣大愛好者中,知太極拳健身功能者多,研究其攻防意識者少,能夠將太極拳的掤、捋、擠、按、采、挒、肘、靠八種技擊方法運用自如者少之又少。
太極拳推手如何學習
筆者演練太極拳多年,主要是師從遼寧太極名家曲庭文先生學習吳式太極拳。曲師年輕時曾多次參加全國太極推手競賽,并取得好成績、連續十年在全國推手競賽中做裁判工作,并多次參加全國太極拳研討會,是國家一級裁判,沈陽市武協副主席。
我在多年對太極拳的學習中,根據師父的言傳身授,逐漸對推手產生了興趣,在師父的指導下,掌握了一點推手原理,今曰不揣冒昧,提出兩點淺見,供廣大武林同道探討。
曲師有句口頭禪,就是“拜師不如訪友、訪友不如摸手”。不摸手不知攻防,不摸手不知勁力,不摸手不知陰陽。師父說的摸手便是太極推手。
那么,在與人推手中,如何時時處于主動,或變被動為主動,化背勢為順勢?主要還是要在與人“摸”的實踐中處理化與打的關系。
化可以分為化解和化空兩個方面
化解,就是將對方的勁力通過肢體接觸“聽”到,并且讓對方的勁完全放開放盡,而自己又不失重心的方法,即粘得住、跟得上,你剛我柔,你柔我剛,剛變柔、柔變剛。
在不斷的陰陽轉換中,化背勢為順勢,即由人順我背轉為我順人背,從而化解對方對自己的控制。
也就是說人以剛欺我,我當從柔勝之,不與之抗頂,使對方摸不到我的重心,這便是推手的化解之法,應充分體現“沾粘連隨、不丟不頂”的要領。
化空,是使對方在發力的過程中、始終處在實的狀態而失重跌仆的一種方法。化空是一種發放技巧,是太極推手的高級階段,沒有多年的修煉是達不到的。
化空他人,首先要把自己松下來,心寬氣和,內力平穩流注,力的大小、方向,隨動作而不斷變化,順勢而發,此法難把握的是時機,引進落空、頂實相融、豎來橫走等都是將對方化空的技巧。
打亦可分為擊打與發放兩個方面
擊打也是打擊,保護自己、擊打對方,但又不是直打硬拼,而是先化后打、后發先至。憑借自身內氣之鼓蕩,將對方空檔盡情擊打,直至對方不能戰為止。
其特點是以防為主、防中寓打、以化為先,以打為要,發力迅猛、冷脆,在對方不知的狀態下,將其擊傷。
這種方法在當今提倡社會要穩定、和諧的前提下不宜使用(專業競賽除外),否則會使朋友失和,給他人和自己造成經濟損失,精神受到傷害。為此,師父與人推手時,總是面帶笑容,得勢之時,點到為止,從不傷人,從而贏得了更多人的尊重和敬仰。
發放是在與人推手時,將對方放出去,使對方跌仆而不能對抗。此法主要特點是順勢。在推手時,順對方發力方向將其牽引至失重狀態,順勢而發,使對方傾刻跌仆出去。師父常說,對方如同一塊石頭,眼看傾斜要倒,這時助力,則是佳時機,至于能將對方發出多遠,則要看自身功力如何。
總之,化與打密不可分、互為依存。化為柔、打為剛、柔為陰、剛為陽,剛柔相濟、陰陽互補,化中有打、打中寓化、借勢借力、隨人而動。
如對方一拳擊中我之腹部,我則小腹微微一轉,待對方勁力沒有完全放開之時,隨之鼓蕩內力蹬擁向前,方寸之間對方定會向后跌倒,做到舍己從人,從人而由己,達到隨化即打,化打合一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