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是健身養生的世紀,太極拳是主流的全民健身養生運動。它的文化內涵非常豐富,它源于《易經》,主道家一脈,旁及儒、釋、醫、武。
太極拳吸取了中國古代養生法則,要求心靜體松,中正安舒,意念引導,氣沉丹田,從而形成了一種動中寓靜,靜中寓動,柔中寓剛,內外兼修的健身運動。
長期練習太極拳,可以對某些慢性疾病起到積極康復與醫療作用。但練好太極拳,首先就要從無極開始。無極一動生太極,太極動靜陰陽分,陰陽開合萬物生,靜極生動,外靜內動,靜中有動。
所謂“練拳先明理,理通拳法精”,太極拳是內家拳,以修煉內功為本,以虛靜為本體,以清靜為極致。所以“靜”貫穿著太極拳練習的整個過程。
太極拳中的靜,包含著敬、靜、凈
敬
習武先修德,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心性修養,是學習好太極拳的基石。要敬拳、愛拳,用恭敬之心去對待太極拳的學習,要對古人與前輩留給我們的寶貴傳統文化存有恭敬之心,尊敬傳道解惑的老師,尊重他人的指導指教,虛心學習,取長補短。
靜
從思想意識上,先將心靜下來,鎖住心猿栓意馬。通過調心、調身、調息,排除雜念,放松身心,以一念代萬念,漸進忘我虛靜之狀態。只有讓心靈保持空明、寧靜,不受欲望的擾亂,方能達生命明智、本真的狀態。
凈
思想意識上,干干凈凈,不帶固有認識觀念、好惡之心去學習。身心空空蕩蕩,才悠然自得,心靜自然。只有內外通透,無一絲雜念,把拳融入到自己的生命中,拳即是我,我即是拳,拳我合一,方能在行功走架中,體悟“靜”的妙處。
只有敬拳,才能使身心靜下來。心態決定結果,抱著一種無所謂、漫不經心、嬉耍的態度去學習、練習太極拳,是不可能心靜氣平的。只有身心俱靜、心平性和,才能感覺和體悟到身體內外的純凈,陰陽平衡,使氣血經絡暢行。
無極狀態時,身心平穩、無欲無念、虛靜無為。意動時,全身上下處處要松靜,一處不靜一處不松就不能正確行拳。在行拳走架中始終貫穿松靜的狀態,不要一動就丟了松靜。
心情浮躁,身體四肢僵硬,都是不對的,也是不可取的,對身體無益,同時也是提高功夫一種障礙。
在行拳走架過程中,要以心行氣,以氣運身,以腰胯帶動身體四肢運動,只有這樣才能松靜輕靈,動作如行云流水。 此時,呼吸平穩、均勻、細長,在松靜緩慢之中,身心平靜,練完拳后,滿口生津,心平氣順,精氣神特別好。
“拿住丹田養生,拿住丹田練拳”,無論是站樁還是行拳走架,都要“想”著丹田、“聽”著丹田、“看”著丹田,三性歸一不離丹田。
這樣丹田就有一種意識、一種感覺,通過練丹田,產生丹田內轉,讓人的注意力集中于一點,思想不走神,這樣人的心就能靜下來。
太極拳講“靜”,在每一步的練習中,“靜”無處不在
有些人并不重視基本功練習,認為可做可不做,敷衍了事。這樣所造成的后果有三:其一,心不靜;其二,認知的程度不深;其三,動作不規范。
不重視基本功練習則會在練習套路中產生病痛,影響鍛煉與健身效果。雖然基本功練習枯燥無味,了無興趣,俗語云:“基數不牢,武藝不高”。
此時應靜下心來,排除妄想,安心靜氣,按部就班,循規蹈矩,認真鞏固和加強基本功的練習,這樣既練了功又練了心,套路練習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單式練習中要牢記:嚴格學習手、眼、身、法、步,用心體會。否則一處不對處處不對。所以必須虛心學習,耐心體會,只有不急不躁,多學、多練、多想、多問,方能學規矩、達標準。
此階段需心平氣和。心平則神凝,氣和則息調。心里能平靜了,身心才能放松,才能去感悟,去改正諸多毛病,減少誤差,為下一步的學習打下扎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