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安舒是習練太極拳的一項基本要求。如何能做到中正安舒呢?現遵照一些太極大師的論述,談談自己膚淺的認識,謹請同仁指正。
如何練習太極拳中正安舒
一、兩線一點的一般定義
要做到中正安舒,必須準確地把握“兩條中線和一個重心”,簡稱兩線一點。
汪永泉大師在《楊氏太極拳述真》中指出:“人體正中直線向下垂落的一條意識線,運用時可隨意伸縮。”可以看出,這條線是從頭頂百會穴經脊椎至尾閭然后垂直到地面,有些名家將這條線稱作“中軸線”。
第二條線為中心線,汪永泉大師將它稱作兩足的著意點,他指出:在盤拳架時,伴隨著動作的運行,意念在兩足開立的狀態下,要有相對穩定的落點,把兩足間的直線距離分做四段五點,便是意念下行時的著意之處。
五點的具體位置是:前足為第一點;后足為第五點;兩足正中為第三點;第一點至第三點為第二點;第三點至第五點為第四點。”
這就是前進、后退或左轉右轉所沿循的線路。所謂重心,就是賴以維持自己身體平衡的支撐點。
二、兩線一點的相互關系
中軸線與中心線構成一組“十”字線,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講的太極拳十三勢中的“五步”圖譜,即“中定、前進、后退、左顧、右盼。”
中軸線如同定神針,以它為軸心,兩腿可向360°范圍內的各個方位自由轉動,一般為前后左右四個方向。
中軸線要求不偏不倚,這個道理很簡單,可謂“立木頂千斤”,如若有偏差,就出現既不中又不正的現象,力不濟而自身就不穩。
因此,從力學角度上講,它是一條垂直的軸線。“中”,分為實中與虛中,因此,拳譜中要求運動中要立中、守中,但不可將中固守在身體的中間和中部。
三、兩線一點的健身秘要
汪永泉大師說:“中定”是太極拳一系列要領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一環。無論養生還是技擊都要求維持好自己的“中”。
“中”存則成功,“中”失則失敗。“立身中正安舒,方能支撐八面。”練拳時特別強調:從中心出手,向中心收手。
這些要求要以中正安舒為基礎,又體現了中正安舒。養生中的“開”、“合”,技擊中的“放”、“收”,都不能脫離“中”。
掌握了“中”,才能使內氣收放自如,靈活運用,技擊中關鍵的就是要控制住對方的“中”。
孫德明大師指出:中正安舒可以看做是一種狀態,也可以分開理解,“中”包括虛中與實中,與自身的平衡調控直接關聯。
“正”不僅包括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還有中醫所說“正邪”之正的意思,不僅“外”正,還要“里”正;“安”主要說精神方面,如果心不安,意就會亂,就難以做到“以意導氣”。
“舒”是整體性和對錯的試金石,內氣運行時,哪里不舒服,及時進行調理,形成良性循環。這就是“中正安舒”的深刻內涵。
太極拳是一種動態氣功,既然是氣功,那就在“氣”上多用些功夫。太極養生主要靠以氣運動經絡,這個氣是物質性的,意則是非物質性的,這是太極拳運行中的一組首要元素。
太極拳是一門涉及哲學、醫學、力學、生理學、經絡學等諸多學科的健身運動。
每個習練者不可能都要深諳其中的學問,但也不能對其中的道理不聞不問,初步了解一些一般常識,對于提高習練太極拳的主觀能動性是有所裨益的。
比如“中正安舒”,乍一聽起來,似乎僅是要求身體要端正,殊不知其中尚有深刻的拳理,而這種拳理核心的就是意念。
如何運用意念導引氣血運行,這是太極養生根本的問題。在實踐中,加入意念有多種說法,一是意想攻防含義,二是意想周身氣圈,三是意想進入神仙境界等等,尚未形成一種統一的認識。
筆者認為,既然是“以意導氣”,理應在“氣”上做文章,要在中軸意識線上和兩足著意處上多揣摩,在中正安舒上多用功,將自己置身于強大的氣場之中,意想氣血運行的大通道,也許這更合乎拳理的要求。
有句至理名言講的好:只有認識了的事物,才能夠理解它;而只有理解了的事物,才能夠真正認識它、感悟它,并在實踐中運用它、堅持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