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之則分,靜之則合“這句話出自王宗岳的《太極拳論》。太極拳的“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實際是一個陰陽的問題。
按照《周易》的說法.天地萬物是由陰陽組成的,這種陰陽觀念.在太極圖中有著形象的表述。
太極拳的陰陽問題
宋朝的周敦頤寫了《太極圖說》.闡述了陰陽的問題。王宗岳的《太極拳論》不是從《易經》而來的.而是來源于周敦頤的《太極圖說》。
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闡述了陰陽變化,衍生萬物的觀念:一動陰 陽分開,一靜陰陽相合;一動一靜,剛柔、虛實等等就變化轉換;世界上萬物的運動轉化,都離不開陰陽的開合,離不開動 靜的轉換;
陰陽的開合,動靜的轉換,使世界上的萬物生發,所以有“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以至于萬事萬物”的理論。
宋朝的朱熹是這一理論的集大成者,朱熹的學說是儒家理論的高峰。王宗岳的《太極拳論》就是受這一套陰陽理論影響而產生出來的。
在太極拳中,這種陰陽的變化就具體為虛實、開合的轉換。開合是指動作的外形,虛實是指內在的勁力。太極拳的練習,離不開陰陽的變化,也就是離不開虛實、開合的變化。
在練拳中的前進、后退、左旋、右轉,動作勁力的剛柔變化等,都是陰陽變化的具體體現,比如,剛,就是陽;柔,就是陰;開就是陽,合就是陰。這些就構成了太極拳陰陽變化。
具體到如何在練拳的過程中體現出“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的陰陽變化
我認為,作為一般的太極拳練習者,沒有必要這么深入地研究陰陽理論,只要大體上按照老師的要求,做到身法正確、拳勢動作規范就可以了。
現在,大多數人練習太極拳是為了鍛煉身體,沒有必要深入研究太極陰陽理論。
少數研究太極拳的人,應該懂得太極陰陽理論,但是也不需要從周敦頤的《太極圖說》上去研究。這些是哲學范疇,是宏觀上的,而拳術是具體的科學。
我們練拳應該研究拳術的原理和技術。這就像中醫也是源于陰陽學說,但是,你光研究《易經》,不研究醫學,也是不能治病救人的。
練習太極拳也是這樣,你要具體研究太極拳的練法,研究太極拳的身法要求,明白了太極拳十三勢的具體要領,就能夠練好太極拳。
如果想進一步研究太極拳,你可以學習《太極拳論》,就能提高理論水平
《太極拳論》是具體指導太極拳的練習與應用的,而《易經》、周敦頤的《太極圖說》并不是具體指導太極拳練習的理論,學了《易經》,不研究太極拳論,也是練不好太極拳的。
練習太極拳時體會“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的要求,根本的是掌握好開合虛實的變化。虛實、開合,是陰陽學說在太極拳中的具體體現,也是動靜的表現。
從理論上講,“動之則分,靜之則合”沒有什么難以理解的,但是,在練習方法上,各門各派都有自己的要求。武式太極拳對“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的把握,主要體現在“起承開合”上。
“起”,一定要神聚,就是內在精神要完整,要外示安逸,內固精神;外部動作上,手眼身法步,一定要協調配合。
比如做懶扎衣這個動作,身體微下蹲,手上舉,腳成丁八步一一這時是“動之則分”,就是陰陽要分,虛實要分。練太極拳,不動時是無極,一動就是太極,包括了虛實、進退、顧盼等要素。所以,起勢一定要精神要集中。
然后是“承”。邁步手向前推,要做到“三尖相照”一一手和鼻子尖、腳尖成一條線。這就是“承”。
做不到動作協調、三尖相照,姿勢就不飽滿,就不能承上啟下。這時要注意,不能突臀,頭頂百會穴不能超過腳尖。
然后是“開”,.向外發放勁力。后是“合”一一靜之則合。
我的練習方法是向后微捋,然后跟步相合。相合時,兩手抱在胸前。從技擊上講,這是向前發~個按的動作。這樣.就完成了一個“陽動陰合”的動作。
總之,武式太極拳要求:起,精神要集中,動作要協調;承,動作要承上啟下,不能有停頓;開,是向外發的動作,屬于陽。合,拳勢結束,屬于陰。這就是“動之則分.靜之則合”。
武式太極拳的每個動作都是這樣“起承開合”,也就是“陽動陰合”,就是“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練習者細心體會,自會領悟到王宗岳《太極拳論》中這句話的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