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中評價拳法的諺語曰:“先看一步走,再看一伸手”。這說明,走步是太極運動的基礎和先導。太極拳強調勁起于腳跟,發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由腳而腿而腰而手,上下相隨,完整一氣。
所謂下盤決定上盤,步法對,身法才對。否則,根基不穩,地動山搖。
因此,增強腳上的功夫,練好太極走步十分重要。那么如何習練好太極走步呢?
筆者認為,除平時打好馬步、弓步、丁步、虛步、仆步,獨立步、進步、退步、橫步、斜步、跟步、墊步等步型步法基礎,加強樁功、行步鍛煉,以及腿部支撐力和柔韌性鍛煉之外,還應特別注意以下4點。
一、重心虛實要分清。
太極拳的每個套路,除起式和收式時兩腳短暫平行站立外,其余動作無時無刻不在虛實轉換中行進。
打拳時,人體重心始終偏于一只腳,否則就會犯“雙重”錯誤。如陳式太極拳的重心偏移還可以四六開、三七開、二八開。
根據來力和發力的變化,及時調整兩腳虛實及其輕沉比重,以保持自身的穩定。同時,還要注意上肢發力時與腳下虛實的關系。
例如陳式太極拳右拳向右前偏下發勁,重心絕不能偏右,一定要左移;左拳向左前偏下發勁,重心絕不能在左。太極拳走步能分清虛實,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相交相濟,張弛有度,才能靈活轉化,耐久不疲。
二、提腳高度要適中。
原則是進步宜低,退步宜高。低是貼近地面,高為不超過腳踝。這就應特別注意步法轉換時腳的高度要適中,行拳過程中身形高度整體上要保持一致,不能過高過低,忽高忽低。
同時還應注意“上步腳跟鏟地,退步腳尖先行”的原則。也就是說,進步時,前進腳腳跟先著地,然后逐漸平穩過渡到全腳踏實。
例如野馬分鬃;退步時,后退腳腳尖先落地,然后逐漸平穩過渡到全腳踏實,例如倒卷肱;側行步,前腳掌內側先著地,然后逐漸平穩過渡到全腳踏實,例如太極拳中的云手。
三、兩腳運行要保持橫向距離。
除起式前與收式并步外,太極拳在行進中,兩腳容易犯的毛病是“踩鋼絲”。即走在一條直線上。
這樣非常不利于身體重心轉換。所以,不論進步或退步,要使身體重心盡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由原來的支撐腳轉換到另一腳,兩腳必須保持一定的橫向間距。
一般的橫向間距,馬步約為本人2-3腳寬,虛步20厘米左右,弓步一般25厘米左右,太極在行進中并步時,兩腳間距約為10~30厘米,呈小開步,不得靠得太緊。
如陳式49式太極劍中的白蛇吐信,并步前刺轉斜飛勢時,兩腳必須保持半腳寬的間距,以便左腳輾轉時不與右腳相撞。
四、步幅大小要恰當。
步幅的大小可影響行拳過程中的虛實轉換與穩定。人的身體有高有低,腿有長有短,邁步大小遠近,要根據習練者自己身架“量體裁衣”。
步幅太小不到位使不上勁,步子邁得過大過遠,腿和身容易同時向前沖,重心不穩,且換步不靈,虛實不易變化。
因此,腳步大小應以腳步舒展、重心穩固、不過前過后、迎送相當、轉動靈活為宜。例如弓步,以一腿屈膝支撐,另一腿自然伸直為好。
再例如42式太極拳中的如封似閉轉開合手,跟步轉并步而不是完全并跟上去,而是只跟半步,目的就是要在向右轉體為小開步時,能靈活轉換,同時也好與下個單鞭動作自然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