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拳理體現道家哲學,理解了“中空道通”,再去學練松柔功夫,有理可依。為此,思想上要有準備,身體上也要有準備。
練太極拳身體是載體,身體從表及里應該首先是一個“空瓶”,這是東方文化之特點。你不遵循太極文化的軌跡,不按照太極陽陰學說的規律,不適應太極拳學的特點,是很難“裝進美酒佳釀”的。
所謂“空瓶子”,是心神意念要松弛,安靜下來排除雜念,以一個安靜無為的心態,去學練太極拳。
對身體的要求更為嚴格,太極拳人的頭、肩、肘、腕、手、腰、胯、膝、踝、腳、頸、胸、背、腹、臀等部位都要適應太極拳學的規范要求,綜合為“九松”、“十要”。“九松”、“十要”也是對習練者的體能要求。
太極拳其根在腳,我們從下而上一個部位一個部位講述它的狀態與功用。
腳
腳為周身、踝、膝、胯、腰、肩、肘、腕、手等九大關節之根基。武禹襄《十三勢說略)曰:“其根在腳……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勁起于腳根”。
從太極拳的經典著作中,可見腳在太極拳中的根基作用,太極拳人不可不重視腳的訓練,不可不重視腳為根之地位。
習練太極拳必須有一雙太極腳。要雙腳乎松落地,與大地融為一體,不踩力,不抓力,十個腳趾都要舒松。
踝
腳與踝相接,也叫踝子骨、腳腕子。松腳不松踝管道不通,影響周身放松,不能松貫到頂,不能節節貫串松到手指。松腳的同時,踝不著力,有熱脹感,膝部位得到放松。從腳松向上,踝部松,節節貫串,周身松通。
膝
滕是太極拳家關注的重要關節。膝之作用在拳術應用中也十分重要,它是大腿與小腿間承上啟下,陰陽變動之樞紐。
膝在拳套路里勢勢負重,各種步法缺膝難成,象坐步、弓步、馬步、歇步等等,還有的拳勢扭動雙膝,常此下去膝關節不堪重負要出毛病。
吳式太極拳對膝的訓練是合理的,要求弓步和坐步膝曲不過足大趾的大敦穴(趾甲根部)。臀部尾間坐在后腳跟。這個姿式的關要部位要收腹股溝,形成腳、腹股溝、頂,三點成一線。
膝有上提之意,又不是刻意去提,以松腳自然提為難確,如此行功,膝不負重。
胯
松胯是拳家之常識,凡練拳人都注意松胯,也互相提醒松胯。胯不松,兩人較技,措手便輸,這是好的檢驗。
拳家不可不研究松胯之功法,往下松比較困難,找不到放松點。人體結構,大腿骨的股骨頂端股骨頭有突出的部位即在髖臼穴部位,俗稱“胯尖”。
兩邊胯尖意往兩側突出,然后意往下松,檔開一線,這個動作看不到外形,是在意念支配下運動。松胯動作完成后,由別人輕扶聽勁,有扶空之感,用力推,推之不動,似鑄入地下之水泥柱樁。
但是,松胯要與提膝、松踝、松腳貫串一起同時放松才有效果,孤立去松胯效果不佳。
切忌技擊時閃腰移胯,隨意扭動雙胯,左右旋轉似跳,不能放松雙胯,扭動也是僵滯,易受人制。
腰
先賢的經典著作中關于腰的論述為我們后來學子,在學習太極拳的道路上提供了依據,使我們一目了然,知道腰在太極拳作用中的地位和作用。
關于腰,武禹裹的論述有“腰為驅使”、“腰如車軸”;王宗岳的論述有“活似車輪”、“命意源頭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間”。
腰為太極拳體用結合之主宰,是體內“九曲珠”中間那顆大珠子,亦有“九曲珠是在珠子體內有九個彎,故名九曲珠(見《孔于世家》),不是九個珠子”的說法——編者,位居中央,是體之中樞,承上啟下溝通上身下肢聯系的樞紐。
拳家無不奉為主宰刻意修煉,但多摸不到要領,苦惱著不少拳家。
如何進行腰部的訓練是拳家練好太極拳之關要。經過多年實踐,從“身知”功夫中悟到一點腰在拳術中的變化和應用。拳論中談論腰的論述是經典要言,絕無差異,我們練不好是我們理解有誤。
拳家不應該有腰,準確的說,空腰,也就是沒有腰。拳論說的“腰隙”、“腰間”,腰隙前加上十分重要的形容語“命意源頭”讓后來練家“刻意留心”,留心“腰間”。
拳家的腰是“隙”是“間”,是空無。按照拳理拳法要求,所謂沒有軀干,即是肩以下胯以上,胸腹部位皆空,拳者感覺沒有軀干,對方觸模也確實摸不著東西。
拳友接受空腰的理論以后,要解決如何將腰練空的拳法拳藝。首先練拳時不想腰,不要腰。在遇有上下、左右、轉身的動作時,不要以腰帶手腳坐腰轉身,而是以松腳松腰解之。
轉身時不轉腰轉不過去,請不要轉,以松腳轉身,轉不過去不轉,在重心上找問題。武禹襄《十三勢說略》中有一句要言“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怎么求?松腰松腿,除此沒有什么其它良方。
肩
在太極拳套路中沒有肩的單獨拳勢,在技擊訓練中,有肩靠一技,外三合之首即肩與胯合。
在太極拳套路中,無肩難以成為拳,每勢每動也離不開肩,肩之重要顯現在拳勢套路之中。拳家在盤拳實踐中深深體會到肩寒全身僵,肩緊全身滯。肩也是呼吸的總“氣門”,寒肩氣上浮,腰緊受制。
訓練松肩不是短時間可奏效的,要天天注意松肩,盤拳勢勢松肩,在陰陽變轉松腰的同時也應松肩,一招一式肩松沉不著力。
在預備式時,雙肩從夾脊左右意松至肩,然后雙肩下松。經常注意動則松肩,可以達到松肩之目的。
肘
太極拳沒有單挑出來講肘,肘在套路中無所不在。肘在肩腕中間,肘滯上肢僵,在技擊上吃虧,練拳肘僵也難以將拳練好。
太極拳要求松肩、垂肘,肘自然下垂,垂肘,肘不著力就是。太極拳修煉中以垂肘為佳,練拳垂肘,日久,肘自然下垂,有“一肘松到腳,巨力難進身”之說。
像“十字掌”、“金雞獨立”等勢,手高舉過頭,肘形上提,但仍有下垂之意,不可著力。
腕
太極拳的腕骨均應松開,腕應靈活,還要虛松,不能著力。以松腕取勝,腕有力全身受制。
腕不能孤立松柔,要配合松肩,垂肘,展指松腕。指不展腕不好松。垂肘,展指松腕,先展指,手松開,腕自然舒松。
手
以太極手修煉太極拳。按拳理拳法的要求,練家的手應為“形于手指”、“妙手空空”,舒掌展指,指關節也要節節松開。
在武術中手的運用變化多端,分為拳、掌、勾、爪、指等五類,五類手法中,演變出百余種用法。太極拳手法有四:掌、拳、勾、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