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練習的四大誤區
太極拳作為東方古老文化的積淀,其魅力無窮。
它不單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世界人民共有的寶貴財富。
在進入新的世紀里,它將作為國際奧運會競技和表演項目而載入史冊。
但是,也應該清醒的認識到,1997年來,由于種種的原因,在開展群眾性太極拳運動中,仍存在著不少的問題,影響著太極拳活動更好地發展。
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或者稱之為四個誤區。
其一,不循規,不守法,隨心所欲
這種現象大多出現在群眾性晨練活動中。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認識問題,也有缺乏導師和組織領導問題。
首先,從認識上看,有些人不了解太極拳的本質和特點,把它同保健操、迪斯科等混為一談,只要照貓畫虎,隨大流就行了。
殊不知,學太極拳不僅需要明師指導,而且要遵規守法,循規蹈矩,循序漸進。
其次是組織領導無力,滿足不了群眾對學習太極拳的要求,特別是在輔導員的培育,和骨干群眾的訓練上,乃至活動場地等方面,都不適應群眾性太極拳活動的要求。
其二,曲解“得意忘形”的內涵
忽視基本功訓練。無論拳理還是拳諺對此都有不少的論述。
例如:“有形有象都是假,無形無象才是真”,“拳到極處便無拳”,“知法忘形人化境,到此渾元太極成”。
有些人對上述拳理不求甚解,在修煉太極拳過程中不注重基本功的訓練,忽視盤架子,有的干脆不練架子,只是在推手或站樁上下功夫。
有的人還用太極派別的存在為理由,提出“太極拳無所謂對錯,一個人打一個樣”的謬論。
他們不知道,“忘形”是從有形中來的,“無形”是太極的高境界。正如“守規矩,循規矩,脫規矩”一樣,只有先遵規矩,守規矩,才能逐漸的脫規矩而不離規矩,得心應手,從而進人忘形有神的自然感應的太極態勢。
對于太極內功與盤架子的關系,有的拳家認為,太極功不是打出來的,也不是推手推出來的,而是依據拳理長期盤架子練出來的,功夫在于套路之中。
只有在傳統套路上下了功夫的人,才能得到真功夫。何況,從養生的角度來說,離開盤架子,強身健體、祛病延年、陶冶情操等太極拳的功能,就無從談起。
其三,不相信“松柔是太極之母”
就一定意義上說,太極拳區別其他拳種的根本標志就是“松柔”,或者說“松柔”是太極拳的基本特征。
老子說:“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張義敬說:“松柔是太極拳的靈魂,凡是違反了松柔這一原則的都不能稱為太極拳,至少不是正品。”
然而,有些學太極拳的同道們,卻不相信“松柔”是練太極內功的基礎。
甚至拿某些有成就的太極拳大師曾經學過某某外家拳為例,說明光有太極的“松柔”是不能出功夫的,要想出功就必須同練外家拳,只有內外兩家結合,才能產“太極功夫”,達到“四兩撥千斤”的境界。
這些糊涂的認識,影響太極功夫的形成,也影響太極拳的健康發展。
其四,把練功與養生對立起來
特別是把注重養生說成是“空架子”,是“花拳繡腿”,給予全盤否定。修煉太極拳應把養生與練功結合起來,二者不可偏廢。
當然,對中老年人來說,應議養生為主,技擊為輔;而中青年則應側重于技擊的訓練,提高拿、化、發、放的能力。
從整體上講,二者是不可分的,練功中必然使身心得鍛煉。
反過來說,在堅持長期盤架子中也必然增長太極內功,提高技擊能力。兩者相輔相承,相互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