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太極拳的技擊技能
中國傳承千年的太極拳是否能永續不絕受到質疑。
正在大陸武漢體育學院舉行的全國武術科學研究論文報告中,有專家語出驚人地說,《太極拳興盛中潛藏著危機》,《如果太極拳失去了技擊特色將會走向沒落》。
與中國其它武術相較,太極拳的以柔克剛為主要特色,且被譽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結晶、武術的精髓,不過,也有人認為太極拳的攻擊性不足。
中國科學院教授朱曉光等八人提出與太極拳有關的論文中指出,太極拳已經失去技擊意義,以致淡化拳法套路應有的武術特性,隨著時代改變反而不斷增加套路動作的藝術化和體操化。
學者因此認為,太極拳有淪為套路藝術體操的危險趨勢,太極拳的魅力僅能由道家哲理獨立支撐。
可是,這種趨勢若持續發展,將不斷強化危機,尤其,太極拳名家多已高齡化,或許再經歷十至二十年,太極拳將踏上沒落之路。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審專家、上海體育學院教授、武術九段丘丕相也呼吁,武術界應重視太極拳存在的危機,并應借鏡日本的習武精神。
他說,日本不但重視而且研究太極拳,還成立專門研究機構,習練者對拳理的追求也非常執著。
太極拳練習的五字準則
一曰心靜
心不靜則不專,一舉手前后左右全無定向,故要心靜。起初舉動未能由己,要息心體認,隨人所動,隨屈就伸,不丟不頂,勿自伸縮。
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無力,我亦無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意,挨何處,心要用在何處,須向不丟不頂中討消息。
從此做去,一年半載,便能施于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勁。久之,則人為我制,我不為人制矣!
二曰身靈
身滯則進退不能自如,故要身靈。靈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方礙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內。
兩手支撐,一氣貫穿。左重則左虛,而右已去;右重則右虛,而左已去。氣如車輪,周身俱要相隨。有不相隨處,便散亂,便不得力,其病于腰腿求之。
先,以心使身,從人不從己;后,身能從心,由己仍是從人。由己則滯,從人則活。能從人,手上便有分寸。
量彼勁之大小,分厘不差,權彼來之長短,毫發無差。前進后退,處處恰合,功彌久而技彌精矣!
三曰氣斂
氣勢散漫,便無含蓄,身易散亂。務使氣斂入脊骨,呼吸通靈,周身罔間。吸為合,為蓄;呼為開,為發。
蓋吸則自然提得起,亦孥得人起;呼則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運氣,非以力使氣也!
四曰勁整
一身之勁,練成一家。分清虛實,發勁要有根源。勁起于腳根,主于腰間,形于手指,發于脊骨;又要提起全副精神,于彼勁將發未發之際,我勁已接入彼勁。
恰好不先不后,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前進后退,無絲毫散亂。曲中求直,蓄而后發,方能隨手奏效。此所謂‘借力打人’、‘四兩撥千斤’也!
五日神聚
上四者俱備,總歸神聚。神聚則一氣鼓鑄,煉氣歸神,氣勢騰挪,精神貫注,開合有致,虛實清楚。左虛則右實,右虛則左實。
虛,非全然無力,氣勢要騰挪;實,非全然占煞,精神貴貫注。緊要全在胸中、腰間運化,不在外面。力從人借,氣由脊發。
胡能氣由脊發?氣向下沉,由兩肩吸入脊骨,注于腰間,此氣之由上而下也,謂之‘合’;由腰形于脊背,布于兩膊,施于手指,此氣之由下而上也,謂之‘開’。
合便是收,開即是放。能懂開合,便知陰陽。到此地位,功用一日,技精一日,漸至從心所欲,罔不如意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