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講究沉勻連緩
太極拳是以自我體肢鍛煉為主的養生修煉方法,講究形神一致、動靜結合,意氣相依,內外兼修,身心并重。
太極拳因其動作舒展輕柔、動中有靜、圓活連貫、剛柔相濟、形氣相隨,同時對百姓來說容易掌握、效果明顯,所以創立至今廣受大眾歡迎,也是較為普及的中醫養生保健方法。
“以意領氣,以氣運身”
中醫認為,氣為人體各功能活動的源泉和動力,并為人體各部分溝通協調樞機。
所以氣的調理應放在鍛煉的重要地位,強調調理氣機,以養周身。太極拳以呼吸協同動作,氣沉丹田,以激發內氣營運全身。
中醫認為肺主氣司呼吸,腎主納氣,為源泉之根。肺、腎協同,則呼吸細、勻、長、緩。
這種腹式呼吸不僅可增強和改善肺的通氣功能,同時可益腎以固護元氣。丹田氣充,則鼓蕩內氣周流全身,臟腑、皮肉皆得其養,內外上下皆得其調。
同時,楊玉輝認為形體是氣和神產生存在的物質基礎,所以養生還須保養形體,使之健全并與氣和神相協調,因此形體的修煉也是很重要的。
動形體,以行氣血。動以養行是太極拳的一個基本特點。氣經任、督、帶、沖諸經脈上行于肩、臂、肘、腕,下行于胯、膝、踝,以至于手足四末,周流全身之后,氣復歸于丹田。
所以周身肌肉、筋骨、關節、四肢百骸均在氣的推動下得以運動,從而使其功能得到鍛煉,達到活動筋骨、疏通脈絡、行氣活血的功效。
動作講究“沉”、“勻”、“連”、“緩”
提醒練習者掌握四大功法要領。
動作連貫,柔和纏繞,勁力完整。太極拳要求手、腳、頭、眼神配合一氣,保持上下相隨,節節貫穿,連續圓活,輕松自然地做好每一個動作。
在每一個動作的轉換過程中不能有停頓和斷續的感覺。似停而非停,在似停的一瞬間,動作表現得極緩,但仍要保持所有的動作能纏繞不斷地進行。
整個一套太極拳的勁力配合也較講究,自始至終盡力均勻。動作的速度須保持大致相等,不能妄動拙力,要快均快,慢均慢。
尤其是初學者開始速度要慢,反復練熟后,再逐漸加快。
呼吸配合,意念集中,以意導動。太極拳在準備開始時,首先要調整呼吸,初練時用自然呼吸,循序漸進后用腹式呼吸。
練習中呼吸應配合動作。一般呼氣時間稍短,此時動作均在推、展等末段部分;吸氣時間稍長,此時動作處于收、提等動作的開始階段。
保持體位,以身帶臂,自如舒展。起勢后,架式的高低根據練習者的身體條件和掌握程度決定。初學者可略高點,熟練后可把身體逐漸放低,越低運動量越大。
動作以腰為軸,帶動四肢。腰用力得當,可加強發力,提高發力的速度。腰部須豎直,才能堅強有力。
動作協調,剛柔相濟,柔中寓剛。一般來說,動作的終點,定勢為“實”,動作的轉變過程為“虛”。
實的動作和做動作的部位,用力要求沉著、充實,各動作體現出松沉、穩定、有力;虛的動作和做動作的部位,要求輕靈、含蓄。
太極拳的鍛煉要點體現在“由松入柔,積柔成剛,剛復歸柔,柔剛相濟”。
柔與剛始終貫穿在各式太極拳的運動之中,也是練好太極拳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