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內勁的機體結構認識
那么,當內勁已經隨時可以出現時,肌肉產生了怎樣的變化呢?
當今人們可能很想通過現代的生理學或解剖學來看到這樣的變化,但是很可惜,目前的生理學或解剖學還不具備準確破解這種現象的能力。
但是我們如果用構建于中國傳統的醫學與武術理論體系之上的經絡理論,不必借助各種的儀器,而是直接通過對人體自身進行各種試驗與觀寮來解釋這些內勁,將有可能得到比較臺理的認識。
譬如:太極拳中重要的一種肌肉用力方式就是“節節貫穿”。
很多技術都是建立在這“節節貫穿”之中的,這是老一輩武術家自身人體試驗的總結。
這“節節貫穿”是如何貫穿的呢?很多人想當然地認為自己的肢體像老蛇那樣蠕動,就是節節貫穿了。
很明顯,這種認識只著眼于易觀察到的大塊肌肉群所做的同種運動。
因此是很粗糙的。實際上,“節節貫穿”重要的特征是,整個人體的各個肌群,在進行很精細的肌肉運動。
因此必須存在一種精確的肌肉結構,能在同時間里互相聯系互相擠調作用。
這種能使身體在不同的各種情況下隨時做到“節節貫穿”的肌肉結構是什么呢?
是全身肌肉在通過鍛煉后產生的條有明確線路,能明確感受到的筋狀感肌肉,民間就稱之為“筋”。
在有些拳種的理論中,也說到“筋”的出現。
但是據說這種“筋”是看得見的,而且很大,很粗,那么這肯定不是我這里所說的“筋”了。
太極拳練出的這種“筋”,是與經絡的走向有關的.它的“筋”路。
很多與經絡的路線差不多,就是說經絡參與了這種“筋”的產生,身體兩條的“筋”的路線圈)。
可以明確地說,這“筋”不是我們解剖學中的“筋”,而是一種肌肉感,一種磨練出來的,高度協調的,有一定線路的肌肉作用力形成的線路,給人的感覺就是條筋或多條筋在同時用力。
不同的勁力,有不同的“筋”。因此要練出各種筋來,是不容易的,要百練才能成“筋”。
如果錯誤地理解成是解剖中的“筋”,你就發生了偏差,那么這根“筋”就無法體會到。
而且這種“筋”在身體中的存在不是條或幾條,而是密布身體,功夫越渾,這樣的“筋”就越多.越精細.越微小,控制身體的作用就越大。
身體上已經形成了從頭到腳很多的肌肉“筋線”,這些筋線可以看作是弓箭的弦,個個可以發力。
傳統太極拳理論中所說的“身體備五弓”的說法,只是個大體上的說法。
真正應該是身體“處處備弓”,也就是“何處碰到何處發力”,這就是太極拳真正內勁的一個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