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無手何言推
“推手”不是太極拳的打法,或者說不是全面的打法,是拳師訓練學子,四正四隅的、捋、擠、按、采、列、肘、靠等太極八法,以及訓練后來者手和身體的觸覺技藝的。
嚴格地說,“推手”對初學拳的人是一種誤導,因為他們對太極拳流派認識了解甚少,對太極拳的特性知之也甚少,而對太極拳的博大精深還沒有深入的研究。
推手,只能憑體力去撕皮掠肉,久之,推來推去都在推“手”。
前輩拳師有一句名言:“太極無手”。如果仍在手上用功,不符合太極“形于手指”的拳法,也背離了太極拳“用意不用力”的特性。
縱觀當前的太極拳推手,五花八門,用力較技的、輕輕找勁的、撕皮掠肉的、喂手發放的、手腳齊上搬跤的等等。
其實,歸納起來也就是兩種手法:一種是體力加著法;另一種是運用不熟練的虛實手。
這兩種手法都犯同樣的病,即身形上的缺陷、凹凸、斷續;手上的頂、偏、丟、抗;腳下的雙重。為什么呢?
因為有以上毛病者,未曾推手精神先緊張,一是怕被對方推出去,二是想把對方推出去。持這種心態去推手,心理上不能安靜,手上“凈”不下來,也難化解來力。
對方來手,迎上去用力手支住對方,身上凹回去,精神和手雙雙頂住對方來力和自身力都壓在自己身上,給對方當拐棍,
兩個人的力都在腳下,這種狀態無虛實可講沒有松柔可求,只有“有力打無力,慢手讓快手”。
拳論云:“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遠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
在長期習練中,應心量避免身上的凹凸、斷續和手上的頂、偏、丟、抗之病。
經過修煉,底盤扎實,有比較好的應變能力,習練推手,整體功夫十分重要。
拳論提示我們,“其根在腳,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前進后退,乃得機得勢。”
練拳、推手上下、左右要求是一個整體,從腰分下肢腳、踝、膝、胯,上肢肩、肘、腕、手都要求松開,上下相隨,內外相合,周身為松柔陰陽的完整一氣。
所謂完整一氣,是動一發牽動全身,太極拳,一動無有不動。推手要求上下相隨,手腳結合,進退、屈伸、上下是身體的一個整體。
似一輛車的開動,兩手似前輪,兩腳似后輪;前輪走,后輪不動,有悖完整一氣,只有失敗。習練推手,你就是一部汽車,四個輪子齊動,整體運轉。
左顧右盼是雙手輕扶方向盤,兩手輕扶同時動,方向方位一致,否則車輪不聽話。
請你去細細琢磨,慢慢咀嚼、點點消化,你變成一部“汽車”,你的推手技藝便可以拿到“畢業證書”,再進一步向渾圓一體修煉。
太極拳的內功修煉
以上講的幾點側重于外功修練。當然,拳架子的鍛煉,既有外功又有內功。內外可分又不可分。
內功修煉主要是意氣力的結合,其內涵側重于意念力、呼吸力和丹田力三個方面的修煉 ( 即所謂元神、元精、元氣 “ 三元合一 ” 的修煉功夫 ) 。
首先是意念,每個式子、每個動作都要加上意念,全神貫注。每個動作運行之中都想好像前面有各種阻力,或叫做有敵情觀念。
如意念力達對方腳跟,然后往前上發,把對方腳跟掀起來、推出去,即所謂 “ 下塌外碾 ” 。意念是這樣,效果是不是這樣,在于各人的修煉功夫深淺如何。
在打太極拳過程中注意全面發揮人體的呼吸功能,在進行肺呼吸的同時,還要重視毛竅呼吸和丹田呼吸,以便有利于調節和發揮人體潛在的多種功能。
內呼吸功能與外呼吸功能與外呼吸功能之間互相配合的諧調關系,大致是這樣的:呼時,丹田、命門膨脹有鼓蕩之感,橫膈上升,胸肺收縮;吸時,丹田、命門放松,會陰穴上提,橫膈下沉,胸肺膨脹。
丹田力實質是腰力,丹田位于肚臍下小腹部位,它的旋轉滾動,它的左右、上下、前后滾動,帶動四肢,帶動整體運動 ( 起動點在海底穴 ) 。
意念力、丹田力、呼吸力三個方面的修煉,是太極拳內功鍛煉的三個重要部分、關鍵部位,貫穿于上述各種外功、內功功力鍛煉之中,萬萬不可輕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