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行走在傳統與現實之間的中國功夫
日本名古屋太極拳愛好會訪穗,與廣州太極拳愛好者進行表演交流。
中國傳統文化象征之一的太極拳,越來越國際化,成為現代人生活中的“精神桃花源”,海內外不約而同掀起的太極拳熱潮可謂是此起彼伏。
由于太極拳不僅蘊藏了中國文化、武術、倫理、哲學等博大精深的豐富內涵,而且可以給身心壓力俱增的現代人帶來思想、精神、養生、健康等方面的巨大幫助。
因此近年來被譽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太極拳已經被升華至文化和精神的崇高境界。
有人驚呼“太極拳已死”
出于公平競賽的需要,專業的太極拳套路競賽必須以量化標準減少人為的因素,結果是在競賽套路中加入容易客觀評分的高難度動作。
而這些高難度動作往往又是與太極拳的特點相違背的,從而破壞了太極拳的流暢性與完整性,這無疑危害了“太極拳韻味”。除非太極拳套路不作為專業競賽項目,否則很難找到解決方法。
但我們也要看到,除了個別不合理的高難度動作外,新編套路特別是42式從藝術上大大提升了太極拳,雖然受到不少人的批評,指責其是“大雜燴,四不像”,但42式更符合太極拳的運動規律,也更有藝術美感,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要求。
由于太極拳的套路專業運動員更多的是從藝術美感上去表達太極拳,而練習太極拳的大眾則主要是將其作為一種特別適合中老年人的健身運動,結果使太極拳成為“太極健身操”,因此,個別堅持傳統太極拳訓練的人發出“太極拳已死”的感慨。
應該說,這是一種偏激的觀點。當代社會的發展,已決定任何一種優秀的傳統文化具有多向度,而各取所需則是其特點之一。
下面兩個互相之間有內在聯系的故事可以說明一些問題。
行走在傳統與現實之間
廣州曉武太極拳健身中心的老板兼教練張曉武是陳式太極拳高手,他是廣州甚至國內堅持將傳統太極拳全面傳授的人。
據他說,即使是在陳家溝,現在幾乎所有傳授太極拳的拳館是連站樁都不練了,直接就教套路,一路教完就教二路,然后是器械,但也不練功,廣東更是如此。
但在張曉武這里,他還保留著傳統太極拳的訓練內容和方法,如傳統的功力專項訓練“抖大桿”。據張曉武說,他現在3.3米長的桿可以抖1000下。長的桿是4.2米,張曉武說他前年多時還可以抖76下。
前年年底,俄羅斯極真空手道教練與選手來廣州參加“中國功夫對極真空手道爭霸賽”時曾與張曉武交流,俄羅斯極真空手道教練拿起4.2米的長桿,多只能抖幾下。
因此,有不少年輕人慕名而來,要求學習太極真功夫。
廣州太極拳協會近成立(以前一直是太極拳研究會,現在升格為協會),表明廣州對太極拳的重視。
據侯維道會長介紹,在廣州乃至全國甚至全世界,絕大多數學習太極拳的人是中老年人,這些人中的絕大多數只是學習太極拳套路,主要目的是健身。
廣州太極拳協會有眾多會員,他們經常聚在一起交流,但也以套路為主,幾乎沒有學習太極散手的人。
全面教授傳統太極
在太極拳練習者中,鮮有見到年輕人的身影,原因在于人們對太極拳的認識有誤區,不少人認為太極拳是老人練的即老人拳,而在張曉武那里,卻是以年輕人為主,這是比較特別的,原因是他是全面教授太極拳而不僅僅是套路。
張曉武介紹說,在他那里練的大部分是25歲~35歲,50歲以上的只占兩成。小孩共有10個,5歲~11歲的都有,但小孩練的是太極刀和陳式太極拳二路(動作剛猛快速的套路),而沒有練常見、也能表現太極拳特征的慢套路。
張曉武解釋說,這是因為小孩天性好動,如果一開始就讓他們練慢的套路,他們很快就會失去耐性。第一階段先練站樁和調氣,稱為內養功,練抖大桿、“雀地龍”(太極拳中練習腿功的一種形式),時間為3個月。
第2階段先練動作緩慢柔和的陳式太極拳一路,目的是練習協調性,為期4個月,然后練習陳式太極拳二路,主要是借此練習爆發力和閃展騰挪等。
第3階段是太極推手訓練,學員要在經過前面兩個階段共兩年的訓練后才能練推手,學習時間為半年至8個月。
第4階段是太極散手。先從打橡皮人和沙袋入手,這是一種長期的訓練,貫穿始終。
在這期間練習躲閃,具體方法是師傅用一根一米多長的木棍,在棍頭上包上毛巾,向學員劈、刺、掃,讓學員練習應急躲閃。之后躲閃訓練升級,師傅用沒有開刃的真刀進行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