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經常喝酒、無規律飲食、飲食不干凈、常食肥膩甜食等都可以傷及脾胃,造成脾胃濕熱,引起食滯、濕阻、氣滯等,而食滯、濕阻、氣滯日久均可化熱。酒性本身即“氣熱而質濕”,氣滯也是水濕停聚的重要因素,肥甘厚味極具生濕助熱的特性,可見諸多飲食不節因素均可成為脾胃濕熱證形成的病因,胃雖喜潤惡燥,但脾胃濕熱的形成與胃也有直接的關系。食物先由胃納,臨床常先見胃納失常的癥狀如胃脘痞滿、納呆、惡心等。脾與胃共為中土,生理上協調合作,共同完成納化功能,病理上互相影響,所以濕熱證與胃的關系密不可分,故稱脾胃濕熱證。
2、外感濕邪
小編可謂是外感濕邪導致脾胃濕熱的親歷者,也體驗到了其給身體帶來傷害,所以廣大朋友一定要積極做好防治工作,不要長期處于潮濕陰熱的環境中。中醫中對脾胃的介紹非常的有趣和合理,其將脾稱為濕土,胃稱為燥土,前者為受濕之區,怕濕邪;后者喜潤惡燥,卻很容易患陽熱之邪。在脾虛失運內有蘊濕的情況下,如外感風熱與內蘊之濕結合便可形成濕熱。正如薛生白所云:“太陽內傷,濕飲停聚,客邪再致,內外相引,故病濕熱。”同時外邪犯肺,胸悶咳嗽,氣機升降失常,又可傷及虛弱之脾胃,致濕從內生,郁而化熱,形成濕熱。
3、情緒不良
《素問·靈蘭秘典論》提到: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脾胃主受納運化,在志為思,如果一個人長期情緒不良,思慮過度,勢必會影響脾胃之功能,長此以往,也可能造成脾氣郁結,造成脾胃濕熱。張景岳曾說:“但苦思難釋則傷脾”。過度思慮,情志不暢,會影響肝的疏泄功能,肝的正常疏泄是脾升胃降協調脾氣健運的重要條件,即“土得木而達”。肝失疏泄無以調暢氣機,脾升胃降失調,脾失健運生濕,濕郁化熱,濕熱乃成。
結語:正所謂“內傷脾胃,則百病叢生”,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直接影響著我們的健康狀況。不僅如此,其還與我們大家都關心的肥胖、長痘等形象問題密切相關。通過此文,希望各位讀者能夠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保護好我們的脾胃。